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居民亟盼活化火炭河明渠
2019-03-03    香港商报
 

  沙田區環境舊患 污染傳臭數十年

  居民亟盼活化火炭河明渠

  【香港商報訊】記者周駿報道 :「荷塘月色芬芳,鯉魚塘虱嬉戲忙……」表達了火炭河畔居民飽受幾十年明渠污染之後,期盼通過政府開展活化明渠工程,擺脫河水污染變綠、變白,鳥飛魚死惡劣居住環境的願望。地區人士指出,活化後的明渠除了應具有防污、防臭、防洪功能外,當區居民更希望「安全」成為活化的重點,規劃上不宜採用觀塘敬業街明渠「親水」的水上活動設計,明渠應採用觀賞水景的「近水」設計,留有更多空間,擴寬行人道路、興建休憩廣場等。

  冀同時注意安全問題

  火炭河位於新界東北部的沙田,源頭位於禾上墩和山尾等多條小山溪,匯流成河,河水沿明渠經過桂地新村、火炭工業區在沙田消防局和香港體育學院一帶與城門河結合,明渠旁有火炭約的數條鄉村、公屋及私人樓宇住戶,而火炭工業區返工人士沿河岸往返港鐵火炭站。

  鄰近明渠的火炭村村民生活長期受到河水污染影響,該村原居民代表鄭志興指出,這條河困擾村民幾十年了,問題源於有人非法往河中傾倒工業廢料、工業污水,令河水顏色變成了紅、白及藍等五顏六色,加上明渠設計「先天不足」,污水、廢物在河道出水口堆積,河水氧氣減少,令河魚大量死亡,死魚令河水更加惡臭。他稱,一年之中,夏天有一段時間水質最惡劣。另外,明渠排洪乏力,去年「山竹」超強颱風令水浸明渠接近渠面,差一點水過渠入街邊食肆店。90年代初,政府已經很專注明渠污染問題,議員也視察過明渠,但始終未能解決污物問題。現時政府活化明渠,村民自然高興,但是活化在做到改善環境美化的同時須注意安全問題,希望活化的明渠,能重拾「荷塘月色芬芳,鯉魚塘虱嬉戲忙,河邊洗衣兼捕蝦」的兒童夢。

  被喻村民的「母親河」

  該村居民代表董惠明表示,火炭河是火炭約村民的「母親河」,童年時,夏天,他於河中游水、河邊聚友,又徒步於沙田海捉魚、摸蜆。但是,到了1976年,政府發展沙田移山填海,起屋又建工業區、建賽馬場,最後是東鐵基建,將青山綠水的火炭河,弄成石屎明渠,沒有天然河的美景,而工業入伙之前,整個火炭河受工業污染很嚴重,海產魚、蜆沒有了,村民多次同政府交涉不果,直到環保條例出台後,勒令有污染或者重金屬的工廠搬走,但仍有人非法傾倒廢料、污水。現時區議會和居民都支持政府的火炭明渠活化計劃,惟前提是活化之後,不會對村民構成危險,令村民跌落水,也不希望有吸引村民落水捉魚的設施,活化後的明渠能增加休憩場地、兒童遊樂場,多種些花卉、綠樹,以減低明渠的石屎化感覺。

  居屋穗禾苑建在山坡,原本臨窗單位應望火炭河靚麗風景。低層單位住戶邵太稱,該單位雖背火炭河,都嗅到河水臭味,特別在4月、5月份,天氣轉暖時,相信細菌滋生加快,更是臭氣熏天,有時路過明渠時,河水一片白色,雖不能確定有污染,但心態上已感覺很差。明渠邊首家食肆店永昇小廚店主鄭太表示,她接手開餐廳才幾年已經飽受河臭之苦,直接影響到生意。正在店中用餐的一位熟客稱,希望每周7天都在店食飯,因河中時有臭味,所以,改成每周只來3次用餐,食完就走。他笑言,難為事頭婆戴個「頭盔」坐在收銀台收數。

  宜設置防洪警報系統

  民建聯穗禾苑選區社區主任陳壇丹指出,他於2016年到選區至今3年有多,期間已經看到數次明渠河水污染情況,明渠鄰近工業區、公屋、私樓,明渠邊附近還有食肆。他親眼看到過河中死魚數量達1000條以上,死魚發出陣陣惡臭味,除了火炭村村民、食肆之外,遠至山坡上的穗禾苑居民都會聞到,實在誇張。他認為,政府活化首先要防污染、防臭之外,防洪更是活化重點,數十年來洪水氾濫連單車都沖走,因此活化工程,要設置防洪的警報系統,同時,政府部門應該多做一些工夫,除了河道有護欄外,港鐵火炭站B出口外的明渠也應增設護欄。

  陳壇丹又指出,明渠活化不宜採用觀塘敬業街明渠的「親水」設計,該設計以人工浮島供市民觀賞河道,設計的「翠屏河」似韓國的「清溪川」。而火炭河明渠僅採用觀賞水景的「近水」設計,基於安全理由居民是無法直接接觸到河水,而活化應增加休憩空間,火炭明渠上蓋至少應建一個休憩廣場,提供休息、野餐或者表演活動場地。隨工業區轉型,各個商貿公司進駐,多數人士對行人道路的需求增加,事事依靠坐車很不方便,而通過活化火炭明渠以擴展行人道,散步、上班人士多一個選擇,多一點空間。希望政府多多聽取當區市民的意見,居民、工廈、食肆經營者的意見。

  喜聞渠務署列優先項目

  據知,現時全港220多條主要河、渠段,渠務署最後選出5條河段優先活化,包括大圍明渠、火炭明渠、屯門河中游及佐敦谷明渠,日後大圍明渠有可能變成翠綠河道,屯門河有望成為街坊扒艇的新景點。署方擬爭取在2019年為活化項目立項,期望在5年內陸續開展工程,署方會研究在活化後的河道增設水漲預警系統,並加派人手到河岸監察。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