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明星投資門路林林總總,其中一樣就是炒股。在昔日人人皆股的「大時代」,炒股是種情懷,而早年曾有調查指,多達三分之一的香港人是股民,而在這批龐大的股民大軍中,不乏明星的身影。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愁」,雖然有人因理財有道而賺個盤滿缽滿,但更多的是損手離場,以致不能養尊處優,要重新賣藝還債。
香港商報記者 邱媛媛
為何明星選擇炒股?答案與所有股民一樣,賺錢是其一。其二也是因為相對並不太要求專業知識,明星只須一個電話、或利用手機上網,便可隨時隨地進行交易。光鮮亮麗的明星就一定能在股市中賺錢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雖然炒股看似操作簡單,但並非全無技術含量。若只是單純看哪隻股票順眼就跟買入,那麼就很有可能被迫持有大量「蟹貨」而損失慘重。
有藝人輸掉9位數
因炒股而輸身家的明星不可勝數。2007年至2008年間,環球正值次按危機,香港股市不能獨善其身,從高位大幅回落。據說,歌手梁詠琪的身家一度蒸發近五分之一,而張曼玉也在同一時間被指慘輸8億港元,幾乎賠上她一半身家。至於嫁入豪門的李嘉欣,曾用每股約100元買入大量某隻保險股,但該股當年曾下跌至30多元。有媒體估計,她單在這隻保險股票上,可能已輸近「九位數字」。
內地明星方面,有「女版巴菲特」稱號的趙薇,早年成功入股阿里影業(1060)套現近10億元,在證券市場上一度聲名大噪。不過,她卻因數年前「空手套白狼」,被中國證監會罰款及禁止進入市場5年。
音樂人同樣當災
內地著名音樂人高曉松早年也因為股市暢旺而入市,但不幸遇上2007年中國股災而蒙受損失。事隔多年,高曉松似乎沒有太在意,只是偶爾打開帳戶看看之外,就只是專心創作音樂、寫劇本和拍電影。
除了知名影星損手,所謂「能醫不自醫」、曾擔任財經節目《交易時間》《市場分析室》主持的中央電視台李雨霏,也逃不過股海損手。她曾經說道:「我因為炒股而賠了很多錢,沒做這個節目之前還好,手裏還有點錢,但做了這個節目之後,就發現一點一點被套,乃至於深度套牢,後來發現連嫁妝錢都賠進去了。」
財經主持能醫不自醫
「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人盡皆知,但人人都還是往裏跳,原因為何?香港導演杜琪峰在電影《奪命金》中道出箇中真諦:「股票是人對未來的預測,測對了就是贏家,測錯的就是輸家。輸家,想贏回失去的;贏家,就想贏更多。人的本性就是貪婪的。股票世界,弱肉強食,物競天擇。」
偶爾也有明星「悶聲發大財」。憑藉電視劇《粉紅女郎》萬人迷一角爆紅的內地演員陳好,被譽為「隱士」的投資高手,有傳言指陳好曾經蟄伏於某隻曾經停牌的ST股票,隨股票復牌市值大漲,令她一夜之間淨賺2700萬元人民幣。
血本無歸索性轉行
還有如香港演員吳啟華,在20世紀90年代入市,可謂是「骨灰級」股民。他因為聽從較為專業的弟弟和專業人士的建議,成功避過了不少股市震蕩。不過其哥哥吳啟明就沒那麼幸運,早年經歷股災血本無歸後,索性轉行當廚師,聲言不再炒股。
另外,華誼兄弟公司也讓旗下藝人買入自己股票,但目的是為籠絡關係,讓藝人成為公司的股東,有利公司發展。其中就以黃曉明和李冰冰認購最多。這兩位也是在資本市場上投資頗多的明星。
10年前華誼兄弟增加註冊資本,黃曉明當時以每股3元人民幣的價錢,認購180萬股華誼兄弟的原始股。據業內人士稱,經多次配股,黃曉明在華誼兄弟的持股超600萬股,除去多次現金分紅,黃曉明持有華誼兄弟市值近3500萬元人民幣。
宜先調研忌賭身家
明星炒股亦如常人,選對時機入市才是成功的關鍵所在,至於把握這個時間點就需要下一番功夫。雖然大家不能如明星大資金投入股市,亦或是僱用專業人士幫忙,但散戶也可在入市前做好一些相應的準備。首先,做好財產規劃,切忌將自己所有身家拿來股市投資;其次,訂好目標,切勿激進。最後,做好市場調研,選擇「心頭好」。
明星炒股與普通人一樣,有人賺也有人蝕。若說明星炒股有何優勢,那就是「本金大、輸得起」,若輸掉便從頭再來;相反,普通人很難再翻身。有些人認為,明星或許知道的消息多,跟他們買沒錯,然而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與其跟明星學投資,倒不如自己多鑽研,傾聽專業意見,切忌盲目跟風。
明星炒股優勢凡人難及
比如華誼兄弟當初拉攏旗下藝人紛紛入股,散戶也跟明星的腳步紛紛入局。雖然有過巔峰時期,但也只是曇花一現。現在其股價只在5元人民幣左右浮動,離高位相差超10倍。明星聞風紛紛跳槽華誼,包括周迅、黃曉明、范冰冰、李冰冰等,但散戶呢?能這麼瀟灑的撤資嗎?
明星炒股的優勢是普通投資者所不可及的。因為明星有廣泛的社會關係,而這種社會關係在投資的過程中就會轉化為一種直接的經濟利益。比如,通過獲得內幕信息而提前介入某家公司的股票之中。比如,買進別人所買不到的原始股票,獲得別人所無法獲得的投資機會。
也鑑於明星身份的特殊,上市公司不僅需要做好信息披露的義務,也要加強信息披露的深度及廣度,使有關信息能在最短時間內令廣大投資公眾知曉。同時,有關監管部門應在監管上加強力度,像如今爆出的趙薇一案就算是給明星入市的一個警醒。
(系列報道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