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自經區」之爭:經濟事政治化 台空談轉型不如放手實幹
2019-05-15    香港商报
 

  高雄市長韓國瑜今年來多次提出推動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自經區」)建設,在受到藍營和工商界支持情況下,卻遭到綠營「堅決反對」。其實,「自經區」的爭議只是台灣政治影響經濟的縮影。有分析指出,近年來,台灣經濟停滯不前,是政治惡鬥導致經濟空轉。但台灣經濟需要新動能,自經區建設所包括的智慧物流、現代金融等正是台灣所需要的新鮮血液。全球化下經濟發展,自經區或是台灣經濟重新煥發活力的發展方向。

  香港商報記者 林哲

  藍綠扯皮 民眾最受傷

  自經區的概念並非首次在台灣引起爭議,2012年馬英九曾提出「黃金十年」政策,其中就有自經區構想,但修法過程因民進黨杯葛無疾而終。

  韓國瑜此次拋出重啟設置自經區構想後,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費鴻泰、賴士葆等27位人聯署,提出「自由經濟特區特別條例草案」2.0版,草案提出設置產業特區,推動高附加價值生產,吸引全球人才與國際資金到台,並強化島內相關產業與經濟特區聯結,促進島內產業轉型升級以及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等。

  綠「髮夾彎」 強化經濟「脫中」

  但對於上述建議,台灣財政部長蘇建榮隨即從貿易、租稅、海關層面提出「五大不可行」,拒絕討論,就連在國民黨執政時強力要求通過的高雄前市長陳菊也政策轉彎加以否定。蔡英文甚至表示,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國際環境下,自經區會讓大陸產品轉到台灣,以「台灣製造」而出口(即所謂的洗產地),擔心台灣廠商因此被殃及。

  不過,細看綠營官員的說法,就會發現根本站不住腳。國民黨立委曾銘宗透露,現在台灣北中南3個科學園區、六港一空的自貿港區、全台各地10個加工出口區,可以進口99.9%的大陸原物產品,只有涉及機密及科技掌控的產品才沒辦法從大陸進口,他說,既然已經可以進口,自經區又何談威脅台灣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陳菊在高雄市長任內曾爭取讓高雄成立經濟示範區,賴清德以台南市長身分赴上海自貿區訪問時,也認為台灣該學習。此次綠營集體反對,可謂有一次政策「發夾彎」。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馬群傑表示,「自經區」並非新鮮事,如今引起關注與其說是經濟討論,不如說是大選熱門人物之間的政治鬥爭。他直言,民進黨當局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是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而不是經濟、交通等部門的主管官員,這表明民進黨有意將自經區轉化為「統獨」議題。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強調,「蔡英文的說法混淆了產出端自由化與投入端自由化的問題,更不明白兩者需要齊頭並進的道理。其說法只是暴露當局為進一步經濟『脫中』、減弱兩岸經濟交流與聯繫的企圖,即便違逆經濟發展的趨勢、損害台灣民生經濟福祉也在所不惜」。

  擴大開放可為經濟造血

  實際上,要或不要自經區,關鍵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需求。台灣近年來內外投資增長均不如預期,環顧周邊,包括韓日及大陸,均有類似自由經濟示範區功能的特區設置,台灣面對的競爭壓力及挑戰只會更大。

  對於島內自經區的運作,台灣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沃牆介紹說,自經區重點在於「境內關外」,即在台灣境內完成出關,並享有稅制優惠,如果能夠合理執行,當局能提出配套措施,能促進產業發展、帶動出口,從而帶動投資,絕對是正向的幫助。而對於蔡英文的擔心「混淆大陸製造與台灣製造」,李沃牆直言,過去台灣也從日本進口原料,在台灣加工生產並出口到美國;如今像iPhone供應鏈遍布全球是常識,世貿組織對於原產地的規範也並非要求百分之百,他批評蔡英文的說法非常不專業。

  根據此前草案,自經區主要在發展智慧物流、國際健康、農業加值、金融服務與教育創新等示範創新活動,旨在解除既有的管制,吸引國際資金與人才到台,提升產業競爭力,這些正是台灣最需要的。「自經區能更自由化、國際化、前瞻性的引導產業轉型。」高雄市副市長葉匡時強調,自經區是為了讓人流、物流等法令鬆綁,加速產業轉型並吸引人才回流。

  對於自經區內發展的具體產業,島內目前也有討論。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表示,台灣市場本身不大,自經區的設置必須以外銷為導向。首要是把台灣的強項,像是工業製成品、半導體、電子產品、五金、機械等外銷,他強調,這也要隨台灣和世界經濟發展來調整。

  有學者建議將金融服務業納入自經區,通過積極發展財富與資產管理業務,可望吸引海外資金回流,金融業營業收入每年約可增加280億至420億元新台幣,且將增加約2萬人就業。至於國際健康產業園區的建設,預計可帶動關聯產值達到387億元新台幣,同時帶動島內醫療觀光等周邊產業發展。

  把握自貿紅利大陸經驗可鑒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各大經濟體擴大開放已經成為主流,大陸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讓島內不少民眾羨慕不已。以台灣現在的處境,自經區的重要性更甚以往。通過自經區鬆綁各種法規,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吸引國際大廠到台灣,讓台灣成為全球重要的供應鏈環節之一。換言之,自經區是強化台灣與國際聯結的窗口。

  從實踐來看,台灣目前正在推動的「自由貿易港區」政策,也確實給經濟帶來很大的推動作用。包括台北港、台中港、台南安平港、高雄港、基隆港、宜蘭蘇澳港和桃園機場在內,自由貿易港區提供業者由境外進儲零元件、原物料或成品後,在港區內從事物流配銷、檢測維修和加值服務等,再將零元件、原物料或成品出口。據官方統計,去年港區總貿易值達新台幣7599億元(約1918億港元),同比增加9.68%。

  工商界盼重現「經濟奇跡」

  李沃牆也提到,台灣的國際處境決定了其難以加入區域性經濟組織,出口關稅毫無競爭力,勢必要轉型;而自經區概念就像機場免稅店,大家在台灣境內就可以完成貨物出口,這對於「孤島」台灣是非常有必要的自救措施。另一方面,他認為綠營執政後一直爭取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等區域性經濟組織,但是又抗拒自經區概念,這種態度無法向其他經濟體展示開放決心。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台灣一定要開放再開放,他呼籲推動相關法案,讓台灣成為自由化、高度發展、與國際接軌的自由經濟貿易島。

  台灣工商界對自經區也充滿期待,工商協進會表示,過去台灣曾以加工出口區創造經濟奇跡,希望這個奇跡能透過自經特區再度重現。並建議,如果民進黨對於設立自由貿易經濟特區有所疑慮,可先以示範區的形式進行,只要政策方向正確,就應該大力推動。

  大陸近年來在自貿區方面的建設也值得台灣借鑒,目前,大陸已經正式設立12個自由貿易區,除了沿海的上海、廣東、海南,內地城市重慶、陝西、四川也開建自貿區;與此同時,中韓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也取得不錯成績。

  韓國瑜此前訪問大陸期間,也到前海自貿區考察,相信他對自貿區取得的成就不會陌生。大陸自貿區建設過程中,對台企台商也伸出橄欖枝,尤其福建自貿區多次提到,希望讓「自貿紅利」兩岸共享。大陸強大的製造能力、融資能力與巨大的消費市場,與台灣的研發能力和出口形成有力互補。數據顯示,福建自貿區掛牌成立4年來,吸引了福建新增台資企業的近一半,達到2323家,這也充分說明,台企對自貿區的需求強烈。

  此次綠營反對自經區建設,很大的原因就是擔心所謂「大陸威脅」,但在中國大陸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中心的時代,台灣堅持鎖台,尤其是限制對陸開放的做法,是一種自我邊緣化。這也是近20年來台灣悶經濟的主要原因。有分析指出,台灣自經區與大陸自貿區雖然有競爭,但也可以起到協同發展效果,最終的目標是推動出口,發展經濟,這需要兩岸更加深入合作。

  台灣經濟亟需改變

  唐永紅指出,台灣是一個淺碟型的小型經濟體,需要有效的全球化運作,整合利用島內外資源及市場。為此,需要打通經濟體的任督二脈,實行投入端自由化和產出端自由化,以有效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和出口環境。

  「投入端自由化如建設全台灣自由經貿島,讓外面的資源要素能夠進入台灣投入生產;產出端自由化也就是跟其他經濟體簽訂FTA之類的協定,讓島內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藉助FTA之類協定賣向世界市場。」唐永紅重申,台灣經濟要活絡,二者基本上缺一不可。產出端的自由化不完全取決於台灣,而投入端的自由化是台灣可以左右的事情。

  應擺脫政治影響經濟怪圈

  儘管島內外經濟專家提出許多建議,不過決定台灣經濟大方向的卻常常是政治團體,這讓近年台灣經濟嚴重跑偏。回望最近十多年,台灣不是沒有經濟跨大步的機會,曾提出包括豐田大車廠、迪斯耐樂園、亞太營運中心等,任何一項計劃若成功,都可以給台灣經濟注入新活力。但政治因素的破壞讓台灣經濟每況愈下,2018年,台灣出超減少14.5%,2019年1-3月比去年同期再衰退23.8%。但當局目前並無止血方法,更無造血的方法,作為台灣經濟重要支柱的半導體產業,逐漸被韓國超越,大陸也全力投入,頗有趕超勢頭。

  更重要的是,由於目前民進黨手握行政及立法大權,有關自經區草案不太可能會過關,這對於迫切要發展經濟的台灣是非常可惜的。若再找不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台灣很難在新的競爭中保持優勢。

  面對「低增長、低薪資、低就業」困局的台灣而言,「經濟結構轉型」無疑是突破「貧血經濟」的根本之道。誠然,自經區並不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唯一道路,但絕對是值得嘗試的重要方向。自經區內究竟是發展工業、服務業還是金融業,也可以在實踐中摸索前進。

  其實,「自經區」的爭議只是台灣政治影響經濟的縮影。如今,民進黨當局無心經濟發展,國民黨又未展現推動自身經濟主張的實力。可以預見,短期內「自經區」這一攸關台灣經濟發展的議題勢必在爭吵、對立中徘徊。台灣經濟「吃老本」的形勢也難以改變。當世界各地都加速開放、鼓勵創新時,台灣還將陷於原地踏步直至落後的窘境。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