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烏龍」搶閘 百分百通過
2019-06-06    香港商报
 

     科創板上市委首秀

  「烏龍」搶閘 百分百通過

  昨日,上交所科創板首次召開審議會議,當天三家企業全部過會。而引起市場關注的,除了科創板本身的開創性意義,還有「上會」與「過會」等A股主板核准制下的常用詞語。專家指出,科創板側重於形式審核,有別於A股主板審核制。而市場則普遍預期,科創板的正式落閘已經不遠。

  香港商報記者 廖非凡

      一度鬧出「烏龍結果」

  上交所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召開2019年第1次審議會。根據制度安排,科創板的發行上市審核要經過受理、審核問詢、上市委審議、中證監註冊、發行上市等5個環節。上會階段結束後,也就意味?登陸科創板之路已完成了五分之三,據統計,這3家企業從申報到上會,分別只用時70天、68天、64天,堪稱「科創板速度」。

  央視新聞頻道更是現場直擊了此次審議會議。會議開始後,與會委員在審核機構提出初步審核意見的基礎上進行合議,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形成同意或不同意發行上市的審議意見。

  資深保薦人士王驥躍稱,經過上市委審議後,中證監還要履行一道註冊程序,約20個工作日,註冊批文拿到後,進入詢價發行階段,詢價結果滿足上市條件之後才能上市。據此推算,科創板開板約在7月初。

  上交所官網數據顯示,截至6月5日,上交所已經受理了119家企業的科創板上市申請,已有99家企業進入了問詢及回覆階段。

  在審核結果方面,多家財經媒體搶先報道,稱一切已有結果,後又被闢謠為不屬實。而直到晚間上交所官宣才塵埃落定,科創板「首審」企業微芯生物、安集微電子、天準科技全部過會,但要求微芯生物和天準科技補充披露一些內容。其中,要求微芯生物補充披露未來是否存在虧損的較大可能性,要求天準科技披露對存貨相關會計處理必要的風險提示以及與可比公司的產品和技術基礎存在的差異。

  此過會非彼「過會」

  引起市場強烈關注的,除了「大考」的重要意義之外,還有一直沿用的「上會」與「過會」等詞語。因為「上會」與「過會」之類說法,是A股核准制下的常用詞語,而科創板理應是註冊制的,所以此類說法用來描述科創板引發了市場議論。有人士直言,「既然是註冊制,只要企業信息披露沒有造假,且在科創板業務範圍內,就不應該不讓上。如果審核再設各種門檻,那註冊制和審核制有啥區別。」

  對此,著名財經金融評論家余豐慧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表示,註冊制應該是完全市場化的機制,如果在科創板上市仍然要像此前A股核准制一樣經過嚴格審核,「甚至還是每周審核一次,每次批准兩三家,還用『過會』這樣的說法」,這說明在市場化方面還要做進一步努力。而對於如何把科創板打造成「中國版納斯達克」,他表示,一是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二是一定要往市場化方向努力。

  而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接受本報採訪時認為,昨天的科創板上市委審議會和以往審核制會議存在很大區別。他解釋說,科創板上市委審議會由專業人士組成,側重於形式審核,審議交易所審核機構提出的審核報告,發揮監督、制衡作用,保證審核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而以往審核制會議則側重於內容審核。潘向東指出,科創板上市委審議會議是註冊制的一個重要程序,和此前審核制會議有?重要區別,昨天科創板上市委會議不應看作A股審核制下的會議。

  科創板肩負更大使命

  除了被期望成為「中國版納斯達克」,科創板的推出還有更大的使命。

  考究科創板設立的目的,正是在於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製造業深度融合。潘向東表示,目前中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科創板可以為創新企業提供融資平台,支持新經濟不斷成長,促進經濟結構不斷調整。「而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科創板有利於實現企業融資多元化,發揮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潘向東說。業內人士指出,科創板第一波上會的企業,多是來自生物製藥、半導體、高端裝備等行業。

  余豐慧亦提醒,科創板的推出一定程度上對A股主板是利空,因為有分散A股資金的可能性。

  次批科創基金認購平穩

  【又訊】當天第二批5隻科創主題基金發售,不過在監管層臨陣發通知「降溫」的背景下,首日發售情況並未重現首批科創主題基金發售時的熱潮。

  當天認購比較平穩,5隻科創主題基金,4隻「一日售罄」,萬家科創主題3年封閉基金還有額度,6月6日還能接受認購。

  對於第二批科創主題基金發售「降溫」,基金業內人士指,科創板被視為「中國版納斯達克」,投資者都很關注這一機會,希望能分享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紅利,但市場應該對於投資者給予足夠的教育,讓他們了解投資科創板可能存在的機遇與風險,在相對理性的環境下,投資者通過自己的判斷來認購基金產品,並不是一件壞事。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