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探遊千島湖清景台與神仙轍
2019-06-29    香港商报
 

  有千島湖美譽的大欖涌水塘,近來人氣持續高漲,成為打卡勝地,皆因漁農自然護理署新設立的觀景地點「千島湖清景台」容易到達,山路很好走,即使小孩走來也不覺辛苦。對自然界作出斧鑿這種行為,有時會如千島湖清景台,成為美事,但也有令人惋惜之事,距清景台不遠的另一個景點,黃泥墩水塘對上山坡的「神仙轍」,由於持續的植林,從前兩條光禿禿土溝有如車輪輾痕的景象不復見,一度的熱點,如今變得冷清。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適廬獲評二級歷史建築

  訪千島湖清景台及神仙轍,大約花半天時間,山路尚算平緩,出入點可在大棠楊家村或屯門掃管笏村,兩地都可進入麥理浩徑10段,清景台就在麥徑M181標距柱附近,神仙轍的山路則接通麥徑。相比楊家村,由掃管笏村展開旅程會輕鬆一點,因上坡路相對少些,但記者選擇由楊家村出發,因從這裏到神仙轍時間較短,可盡快目睹其現貌。

  楊家村是上世紀30年代在印尼工作的廣東梅縣客家人的聚居地,到現在仍有楊氏後人居住。它周邊有點「仙氣」,有人種植了葡萄、蘆薈、粟米、節瓜、荔枝等,田園氣息濃,而枝葉扶疏之間,有古雅建築物「適廬」。適廬由印尼華商楊衛南及楊竹南兩兄弟於1933年建造,屬客家圍龍屋,側邊廳堂門口有對聯寫道:適居新界疑華界、廬結他鄉倣故鄉」,反映兄弟倆在香江建立他鄉時,亦懷念梅縣故鄉。楊家村正門掛有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的告示牌,指適廬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去年獲得資助,修繕主樓的屋頂及牆身畫作,怪不得主廳家祠「敦敬堂」上的屋頂看來新簇簇。

  麥理浩徑10段風光綺麗

  別過適廬不久就進入麥理浩徑10段,在徑上走半個鐘便到黃泥墩水塘,這一段路大多是上坡的黃泥路或石級,會令你有點氣喘,但風光綺麗,山稔花沿途盛開,蝴蝶花叢飛舞,景觀開揚,可遠眺元朗十八鄉及市中心。

  黃泥墩水塘是到神仙轍最接近之地,按地圖標示,過塘壩後左轉有山路可抵。山路入口有石碑寫「郊野公園修復植林計劃,此山坡之樹林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捐款種植,立此為記,2006年」,再前一點為分叉路,右方為上山石級路,左方為羊腸小路,小路前有警告牌寫路不通行,神仙轍在山坡,那麼右方的石級路應是正途,但走了7、8分鐘覺不對勁,在草樹之間看到對面有筆直黃土上坡路,有樹木點綴,沒錯,這才是神仙轍,即時走回那路不通行的小路。這路很好走,沒有通不過,還經過小瀑布,想是神仙戲水地方。

  政府植樹改變光禿山坡

  再走幾分鐘,又見植林石牌寫「為慶祝政府新聞處成立50周年,政府新聞處處長馮程淑儀太平紳士暨一眾同仁,於2009年5月9日在此植樹300株。」漁農自然護理署指植樹位置就是神仙轍,樹林品種是紅膠木,有助鞏固鬆散的土壤及改善土質。現場所見,約500米長的黃土坡分布大大小小的樹木,有些更是樹苗,苗附近有燒焦的樹頭。土坡有坑道,但不是埋了枯枝,就是長了樹及蕨類植物。

  據資深旅行家說,神仙轍之名大約在60年代末出現,光禿禿的山坡,有兩條沖溝,看似巨大車轆造成的車痕,誰個可做到?當然是神仙了。神仙轍在70、80年代最熱鬧,他在那年代也去過不下20次,而大眾最喜歡的玩法是走落沖溝,只突出頭部,驟眼看路上只有一列頭顱,有趣之餘有點詭秘。不過,後來政府植樹將景觀改變,他已多年沒踏足。

  觀景台盡覽千島湖美景

  奇幻路軌已失,有點索然,回走塘壩,細賞黃泥墩水塘。一如其他灌溉水塘,它的容量不大,約12萬立方米,湖面翠綠、平靜。它當年(1961年)之建成,是為受擴建大欖涌水塘影響的元朗農民,讓他們仍可引水灌溉種植,但現今水塘主要為漁護署的大棠苗圃提供培植樹苗所需的灌溉水。

  過了塘壩,再踏上麥理浩徑10段,回看水塘如狹長水帶,自有美態。這時發覺徑上山坡的鐵絲網有以千計的豬籠草攀附,蔚為奇觀。一輪瘋狂拍攝後,直走至分叉位,選往大棠方向,走十來分鐘便到千島湖清景台。以往要睹湖中小島美景,遊人喜自發探路,攀上陡峭的山坡,在茂密的植物間觀賞。原來這情況早引起漁護署的關注。該署表示,去年在合適的位置建造觀景台,名為「千島湖清景台」(清景台),以便市民能輕鬆、安全和近距離欣賞到千島湖的全貌。清景台由去年11月初開始動工,今年3月中旬完成並開始對外開放。

  融合自然就地取材建造

  漁護署的資料亦顯示,清景台從麥理浩徑10段中段向南伸延200米,一直到山嶺盡頭,山徑及觀景台的設計主要依從山勢建造,以融合自然為原則。建造材料就地取材,觀景台以現場鬆散的石頭砌成,山徑路面就以泥路為主,首段較斜的路段就由梯級建造而成,梯級材料取自附近一帶受去年山竹吹倒的樹木。

  記者只花5分鐘就走上觀景台,路很好走,相較從前要花個多小時攀上既陡峭又鬆散的沙石山坡才能一窺美景,是雲泥之別。在視野開闊的清景台,大欖涌水塘的小島躍現眼前,微風吹拂下,真箇流連忘返!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