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中美貿戰召回台商實乃火中取栗 綠謀「經濟去中」難得逞
中美貿易摩擦爆發以來,全球市場產生巨大不確定性,同時催化產業鏈整合。而在這個時候,台灣民進黨當局提出「台商回台」口號,試圖拉攏在海外及在陸台商回台投資,並許以巨額補貼。不過,在台灣「五缺」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各大廠商對回台興趣寡然。更有台商直言,民進黨當局試圖「抱美國大腿」,要台商選邊放棄大陸市場的做法,是拿台商的前途命運做賭注,為即將到來的大選添政績。
有分析指,使出各種手段要大陸台商回台,其實也是「台獨」分子企圖通過經濟「脫鉤」,割裂大陸與台灣聯繫的一種手段。如今,兩岸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兩岸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相信台商未來在大陸的發展會更好,而民進黨當局的經濟「去中」伎倆,終究不會得逞。 香港商報記者 林哲
貸款「放水」數據「摻水」
民進黨當局今年將台商回台投資視為重要政績,大肆宣傳。當局統計數據顯示,到6月,當局審核通過73家,累計回台投資逾新台幣3750億元,預估可帶來超過3萬多就業崗位。蔡英文此前設下指標,設定今年台商回台投資5千億元,經濟部長沈榮津則放言有機會上看6千億元。台灣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表示,這一波「台商回流」中,以中美貿易戰中受影響較大的網通設備周邊產業最踴躍。
看起來,所謂台商回台將為台灣帶來龐大的投資與就業機會,經濟前景可期。但仔細想想才發現問題多多。台灣工商界人士也表示,雖然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台商不是喊回來就能回來,產業布局的調整沒那麼容易做到。當局何以有此雄心讓人感到好奇。
近年來,台灣經濟下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此次部分台商回台投資讓當局感覺「久旱逢甘霖」,蔡當局給予這些台商的優惠也屬最優,一些所謂「回台台商」向銀行貸款利率趨近於零。有分析指,在這樣的政策下,部分企業「作弊」「灌水」在所難免。一些廠商本來就在兩岸都有投資,現在將在本來就打算在台灣投資的部分打扮成「回台資金」,享受補貼,這樣根本無助於增加民間投資。一些銀行業人士直言,在「灌水」的狀況下,政府「賣血補貼」,實際民間投資並未實際增長。
台灣「央行」此前也明確指出,從今年首季金融帳數字來看,仍未看到台商資金大舉回流的跡象。台灣「央行」的說法明顯與當局經濟部門大肆張揚的數字有極大出入,再次證明民進黨當局為粉飾每況愈下的經濟表現,刻意玩弄數字遊戲。島內媒體評論稱,這一波回流台商根本就沒打算匯回島外資金,而是利用台灣當局提供的租稅優惠與貸款補貼,向台灣本地銀行進行長期低息融資,這其實也隱含非常大的信用風險。
民眾無獲得感憂房價再漲
從其他方面看,所謂「回台資金」並未給台灣經濟帶來實際好處。數據顯示,台灣出口訂單自去年11月以來連續7個月為負增長,回台資金並不能衝抵中美貿易摩擦的沖擊。與此同時,今年一季度,台灣實質經常薪資為40786元新台幣,甚至低於15年前水平,而物價上漲加速,失業率也不斷增長,20-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1.8%。越來越多職場新人願意到海外工作,另謀出路。有分析認為,此次當局大肆宣傳的台商回台熱潮,如果不能在明年初見效,恢復出口訂單金額,實質增加民間投資,就難以提升整體經濟增長率。
值得注意的是,回台資金雖然沒有帶來經濟增長,但卻推高了土地價格。統計顯示,今年前4月,島內商用不動產和土地交易金額達新台幣1199億元,其中工業土地前4月交易額達新台幣128億元,大幅年增161%。土地需求增加,也帶動地價上漲,業者大喊吃不消。外界擔心此次「台商回流」重演馬英九時期推動「鮭魚返鄉」的失敗。據了解,2009年,馬政府大幅調降遺產與贈與稅,以激勵海外資金回台,但這些資金最後多數淪為炒房資金,導致島內房價飛漲,一時民怨沸騰。
島內營商環境不佳
台商難久留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台灣當局不顧市場規律,拼命拉攏台商回台,但除了資金支持,島內營商環境的其他方面並未大幅改善。台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如果用空泛的口號或一個單純的期待就想讓台商回流、在台灣建立產業鏈,這是難以實現的。倘若台灣要把相關產業鏈建立起來,需要思考的層面與範疇相當多,包括技術、資金、人力等,這些內容都要有相當精細的規劃,也要有較強的執行力才能落實。
台企聯發言人葉惠德指出,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確實對大陸台企產品出口美國有影響,但這不意味?台企回遷島內就能避風險、降成本。「光遷一個廠要重新投入許多成本,況且台灣各項生產要素成本還很高。」
台商之所以不願回台投資,林伯豐認為,主要是島內的「五缺」問題仍待解決,所謂「五缺」,就是台灣面臨的缺地、缺電、缺水、缺人才、缺勞工的問題,這些因素影響了跨國公司和台商在島內的投資意願。
台企力晶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黃崇仁認為,現在民進黨當局在搞「非核家園」,如果台商回流,那麼電在哪裏?相關數據顯示,台灣工業用電量佔整體的55%以上,而回台投資之台商幾乎都是製造業工業戶,吃電大廠,以台灣目前緊繃的電力供應來看,回台投資的台商愈多,電力就愈吃緊。這一問題無法解決,台商不可能留在台灣太久。儘管當局也出台政策力推「五加二創新產業」,但有關報告顯示,「五加二產業」當中的智慧機械、離岸風電等產業人才招募困難,海外攬才需求度達100%。除了高端人才,台商也擔心勞工問題,有台企高管說,「有些生產線無法全自動化運作,需要人力協助。企業擔心能否在台灣招到足夠數量的業務員來完成這些零元件的生產。」
大陸仍是重要市場
「蔡英文聲稱台灣要拋棄『台灣接單、大陸製造、出口美國』的三角模式。但問題是少了大陸那一角,新的一角在哪裏?」台灣交通大學教授陳明璋表示,儘管中美貿易戰仍在進行,但兩岸乃至全球的經濟鏈還是相互依存的,台灣不可能單靠自己生產所有東西。
天津台協榮譽會長韓家宸指出,對台商來說,美國、大陸乃至台灣的市場都很重要,不應偏廢任何一個,民進黨政府現在死抱美國大腿的方式,可以說是拿台企的未來在做政治博弈。韓家宸強調,貿易戰短時間可能難以結束,但長期打下來美國也不見得受得了,台商應以不變應萬變、把大陸市場經營好才對。
貿易戰下兩岸更應緊密協作
兩岸經貿關係經過40年的發展,早已形成較為緊密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在中美貿易摩擦下,兩岸的經貿紐帶顯得更為重要。兩岸經濟的相互依賴,相互共存,共同進步與發展的特點顯得更加明顯。在此前美國封殺華為事件中,台積電經過評估,決定持續與華為合作,這一事件足以反映大陸高科技企業對台灣上游企業的依賴性。
如今,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也是台灣最大的海外投資市場,台灣經濟要發展,始終繞不開大陸,台商對這一事實非常清楚。此前,網絡流傳富士康將撤出大陸等消息後,富士康集團緊急發布聲明對「撤離大陸」一說進行了闢謠,強調「未來仍將持續扎根大陸」。這一表態其實也展現出台商對大陸市場的高度重視,廣大在陸台商也和富士康一樣,不希望被「撤資」的假消息左右。
台商不願選邊站隊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確實有些在陸台企將一部分低端生產線遷出大陸,但主要是因應大陸勞工與土地成本的升高,更重要的是將一些日用品的生產基地遷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等地。而區域經貿整合是各經濟體目前的經貿政策主軸,越來越多高科技企業來到大陸設廠,也同樣是為了配合大陸市場。台商的所作所為,並不是配合民進黨當局起舞,更多的是市場行為。
在中美貿易戰趨向不明的情況下,對於民進黨當局將所有雞蛋放在美國籃內,大陸台商直言,台灣不該選邊站,台商更不應輕易放棄大陸市場。貿然離開大陸或遷台,最終恐怕得不償失。
有業者認為,現在美國全力打壓大陸高科技產業發展,尤其在5G以及IC產業領域。但這正是台灣的優勢產業,大陸也適時給予相關產業減稅降費和政策支持,這個時候對相關產業的台商而言,反而是利多。
「脫鉤」政策必傷台經濟
實際上,蔡英文政府所提的台商回台,是試圖展現為台灣「拼經濟」的姿態,提振民眾對當局的信心,降低因經濟的低分表現,對年底選情的衝擊。除了要展現政績,這其實也是「台獨」分子企圖通過經濟「脫鉤」,割裂大陸與台灣聯繫的一種手段。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認為,現在蔡當局希望配合美國,在經濟上對抗與遏制大陸,甚至提出另起爐灶,企圖建立排除大陸的所謂「非紅產業鏈」,希望徹底擺脫經濟上對大陸的依賴,實現蔡英文上台之初提出的「告別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現象」的目標。這是典型的「台獨」分離主義的政治思維,不僅違背經濟發展規律,與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背道而馳,也必然傷害台灣經濟發展。特別對台灣而言,其產品主要依賴出口,將大陸這個最大的出口市場排除在外,切斷兩岸經貿往來,搞經濟「去中」根本做不到,反而會讓台灣陷入巨大的經濟與政治危機之中。
台灣有智之士也早有建言,台灣經濟要發展,就必須通過更開放的貿易條件,加入區域經貿整合。而大陸就有毗鄰台灣的福建自貿區、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經貿區可供台灣對接,今年以來,大批台灣政商界人士也到大灣區城市考察,也說明台商對大陸市場依然有充足的信心。
大陸支持台企態度未變
中美經貿摩擦爆發以來,大陸依靠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韌性,保證了貿易摩擦中緊握主動權。而面對台灣,大陸方面依然從兩岸民眾的整體利益出發,持續積極推進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促進兩岸民間經濟交流與合作。無論外部環境怎麼變化,大陸支持台資企業在大陸發展的態度一直未變。國台辦也明確,未來還將繼續出台和完善惠及台企台胞的政策,擴大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為台企在大陸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剛剛過去的海峽論壇,就再次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平台。論壇上,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強調,兩岸經濟互補性強,開展互利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兩岸經濟交流融合,既是大義,更具大利,沒有理由不走得更近更好。
台當局也必須看到,市場不由政治說了算,兩岸經濟融合是必然的結果。試圖借中美經貿摩擦漁利,罔顧經濟發展規律,鼓吹「台商回台」,最終只會淪為民進黨當局的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