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愛因斯坦說過:「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只能再存活4年。沒有蜜蜂,沒有授粉,沒有植物,沒有動物,也就沒有人類。」不論這是否他所言,蜜蜂的重要顯而易見。這小小的生物,很多人「敬而遠之」,但香港有人化身業餘養蜂人,除養蜂外,還為市民捉野蜂,希望保存牠們的生命,亦有人懂製蜂王漿的技術,冀出產帶來健康之效。不過,他們都指受環境氣候影響,特別是去年颱風「山竹」的遺害,好多植物都不開花或開了花糖量少,令蜜糖產量大減。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愛煞蜜蜂的黃子廣和劉金喜,是香港蜂友聯誼互助社(香港蜂聯社)的正副主席。這組織有會員約30人,成立了數年,目的是交流養蜂情況,如有什麼新蜂品種、怎樣飼養蜜蜂避免病蟲害、如何搖蜜糖等。
廣叔從小與蜜蜂結緣
人稱「廣叔」的黃子廣,是馬鞍山村村民,養蜂地方就在自己家園前方的耕地,放了數十個蜂箱。今年70歲的廣叔,40多歲才開始養蜂,當時做地盤的他,放工後就將心思花在養蜂上,由一兩箱起漸加分量。但他其實從小就與蜂結緣,「60年代蜜糖矜貴,堂阿哥識養蜂,8、9歲跟他玩,專門去樹、石洞挖蜜糖,當時唔識驚,畀蜜蜂針到成個頭腫晒!阿爸見我鍾意蜜蜂,幫我釘木箱,怎知捉回來的蜂好快飛走。」說起這些童年往事,廣叔的笑容也帶點童真。
廣叔形容蜜蜂好勤力,好忠心,若懂得養就容易控制,而蜜蜂採回來的蜜糖可說是神奇之藥,「13、14歲時,畀火燒到,阿爸立刻將蜜糖淋落身上,之後無乜事。」但蜜糖得來不易,尤其是他們這些業餘養蜂人,不會用抗生素,他曾試過所養的蜂因病蟲害全軍覆沒。今年更是養蜂多年以來,蜜糖收穫最少的。他解釋依據開花周期,主分春糖、冬糖,而主造春糖(2、3月至6月)的果樹如荔枝和龍眼,還有造冬糖(11月至1月)的野樹如鴨腳木,都不開花,就算開了花也沒有什麼糖,馬鞍山村最多鴨腳木,開花情況不理想,他只拿了幾十斤蜜糖。他認為蜜糖今年失收,與去年9月的超勁颱風「山竹」有關係,令到植物的生長受影響。
劉金喜有300多個蜂箱
劉金喜今年蜜糖失收情況跟廣叔相若。他有300多個蜂箱,數目之多相信是全港業餘養蜂人之最,它們遍布大生圍、石湖圍及米埔的養蜂場,而養蜂的出產品亦較多,除了蜜糖,亦造蜂王漿,由於工作實在太多,雖說業餘,也要聘用2名外勞幫忙打理。他說,去年「山竹」確有影響,荔枝、龍眼生長差,蜜蜂採不到蜜,「都未試過咁差,春糖少咗九成」,唯有寄望年底的冬糖收成會好一點。
養蜂看來要望天打卦,廣叔也指要看老天爺的臉色,環境氣候、植物生長狀況要時刻留意,「太凍太熱都唔得,太熱如38度有可能焗死,日照不能太厲害,通風要良好;太凍又可能令蜂卵孵化不到,即使出世後也好細隻;雨季長採不到蜜,6、7日沒東西吃就會餓死。」所以做養蜂人要很勤力,要不時檢查蜂箱,看看蜜蜂的生長狀況,在沒花開的日子或夏天較少花蜜,蜜蜂採蜜不足,這時就要餵糖水,不要令蜜蜂飢餓。而造蜂王漿,更是勤上加勤之事。
掌握製造蜂王漿技術
原來造蜂王漿要靠大量的花粉和蜂蜜。劉金喜說,蜂王漿實際是女王蜂幼蟲年代的儲備糧,是工蜂咀嚼花粉、蜂蜜後產生的分泌物。它的製造過程要掌握一定技術,據記者現場觀察,其製造要經多個程序,簡單而言,首先用移蟲針將在蜂巢裏的蟲卵(雌性)移入有少量蜂蜜的人工王台裏,工蜂會分泌蜂王漿餵飼牠們,大約3日後,這些人工王台就滿載蜂王漿,可將之取出,取前先將幼蟲剔走。這些工序要神清眼利才能做到,因為蟲卵、幼蟲卵都非常小,尤其前者,要帶頭燈照清楚來做。若不取走蜂王漿,工蜂會用分泌的蠟把上面全封起來,幼蟲在儲備糧裏長大,最後成為蜂王。
劉說,60年代已在大陸養蜂,70年代來港後,雖從事其他行業,但仍難忘在家鄉養蜂生涯,「那時十幾歲,農村地方糖都無乜得食,但養蜂除了交糖出去,還可自己食,好多人都養,初期用竹籠,掛在屋簷養,到1967年,改用新款木框箱。蜜糖真係好,在鄉下試過火傷,用了蜜糖好好多。」他續指,蜂王漿這種天然食品對健康有裨益,其所有出產是供給親友及熟客,就蜂王漿而言,相信香港沒人製造,可說是真正的本土產品。
排水渠抽風機有蜂巢
廣叔說,自己年紀大眼力差,而造蜂王漿又花很多時間,投資亦不少(花蜜並不常有,花粉價格不便宜),無力生產。他反而將一些時間貢獻在保留蜜蜂這環節上。由去年初開始,他義務為一間清潔公司捉蜂,「那間公司唔想殺死野蜂,所以要搵人捉蜂,希望給牠們一個家」,至今廣叔已出動多次,所處理地方包括將軍澳墳場排水渠、將軍澳工業的氧氣公司、觀塘海濱道工業大廈、康樂園別墅外牆、上環唐樓、荔枝角宇晴軒、荃灣仁濟醫院等,少時幾百隻,多的則有幾千隻,有些有巢,一些則無。他指,香港環境擠迫,大廈建築物多,蜂類喜歡陰涼地方,因此會中途停在建築物,有時甚至不再飛走,就地築巢,他曾發現北角的抽風機裏有蜂巢,一般人見到會嚇一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