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由行叫停的啟示
內地官方上周三(7月31日)宣布暫停向大陸居民發放前赴台灣自由行的簽注,這是該機制運行8年以來,內地首次「叫停」自由行旅客赴台。
「台灣自由行」在內地又稱為「個人遊計劃」,是繼內地開放團體旅遊後,另一新型內地旅客赴台方式。「台灣自由行」早期只容許北京、上海與廈門3個城市的居民申請,及至2015年,開放城市數目激增至47個。
赴台旅客大減80萬
據台灣觀光局與移民署統計資料顯示,內地遊客赴台於2015年達到高峰,超過330萬人;其中130萬人左右是自由行旅客。由於47城市今年8月起停發赴「台灣自由行」簽證,預估將為台灣觀光旅遊業大受打擊,估計下半年內地赴台旅客減少60萬至80萬人次。
旅遊經濟活動通常包括旅行、餐飲、住宿、交通、觀賞、娛樂等多種活動。因此,旅遊帶來的經濟效益實質上是體現在食、住、行、遊、購、娛等多種要素,而各種要素作用發揮的好壞,最終也定必體現在經濟效益之上。
境內出行空間巨大
旅遊行業的發展也能夠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估算旅遊業每增加一間客房,就能夠為社會提供0.75個直接就業機會,以及2.5個間接就業機會。
經濟的發展從來是有危便有機。現在叫停的是去台灣的簽證,而內地旅客的數量,實際上是沒有減少的。就算不去台灣,內地旅客可去的地方還有很多。
釋放文化旅遊潛力
上周四(1日),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2019年上半年內地旅遊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數預計30.8億人次,內地錄得的旅遊收入,達到2.78萬億元人民幣,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8.8%和13.5%。可見文化和旅遊市場潛力不斷釋放,假日旅遊消費成為新民俗。博物館、歷史文化型景區、紅色旅遊型景區及文化藝術場館節假日消費平均增幅超過20%。
英國切斯特大學金融科技及數據分析教授 梁港生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