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資難退出卡 新經濟泛泡沫
種種跡象顯示,過去幾年一路高歌的VC/PE風險投資,2019年走到行業發展的拐點。自2012年來,VC融資金額逐漸增長,至2018年達到頂峰。進入今年以來,內地風投一改往日的高調,變得相對沉寂。來自多個渠道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1日,內地VC融資總量和融資金額都較往年出現大幅下滑。風起於青萍之末。事實上早在2018年,內地風投行業就進入了一個始料不及的尷尬時刻。在移動互聯網紅利將盡,資管新規出台導致資金管控加強,循IPO退出之路變窄之時,一些明星投資項目接連踩雷,令到曾經炙手可熱的創投行業走到了調整的拐點。 香港商報記者 李穎
募資難令
創投漸退燒
眼下,對於一些曾經充滿光環的新經濟概念企業來說,資本源源不斷湧入的日子一去不返,吸引風險投資變得困難起來。
進入2019年以來,不少創投人士注意到一個以前沒有出現過的現象,那就是市面上有一些看起來還不錯的項目,但是卻沒有錢來投。投資者變得謹慎起來,不像前兩年會踴躍地去投錢。
與一級市場熱度減退相對應的,是VC募資難。據內地財經媒體報道,截至今年7月1日,內地VC共計融資3063筆,交易金額為3935.9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2018年全年,VC一級市場共完成12163筆融資交易,金額達到15200億元。
另據投中研究院數據,今年一季度,共有110隻基金進入募資階段,同比下降53.39%,募資規模359億美元,同比下滑86.78%,而在2018年一季度,募資金額達到了2716億美元。
深圳某知名創投機構合夥人向本報表示,2019年VC募資額的下滑早在業界意料之中。他坦承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伴隨?經濟增速下滑,資金面比較緊,業內的風險偏好就相對沒有那麼大了。
「整體來說,不管是機構的出資人也好,還是政府引導基金也好,出資意願實際上在減少。從去年開始這個現象就很明顯了,募資很難, LP(有限合夥人)的出資意願也在下滑。」 該位人士表示。
他分析說,從出資的來源來看,內地風險投資目前最大的一塊實際上是政府引導基金,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企業,以及一些高淨值個人。這些所謂的企業和高淨值個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些上市公司及其老闆。這兩年上市公司的日子並不太好過,不管是由於股市的下滑,還是實體經濟不景拖累上市公司的業績,這一塊的出資意願和出資金額大幅降低。
「如果從深層次分析的話,實際上政府引導基金也有幾個來源,政府只是其中的一小塊,只佔百分之二三十,很多時候都是金融機構與之配合起來出資。一些地方的政府引導基金在統計上比較虛,有水分。比如說某地今年要做一個100億的政府引導基金,實際上政府並沒有拿出那麼多錢來,可能地方財政出個20%,共20個億,其他的錢都需要當地的銀行或者金融機構去配資。原來金融市場和經濟相對好一些的時候,銀行或金融機構可能有意願去做配資,現在經濟存在下行壓力,銀行跟隨配資的利潤下降,風險加大,也就不願去碰這一塊了,最後表現出來的就是目測大家的募資額都在減小。」
風投基金募資難也有政策的因素。去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俗稱資管新規)。在實行資管新規後,投資機構募資的第三方渠道,包括銀行的委外渠道、信託、券商等,無法進入私募基金。
一位不願具名的風投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不少機構在2014年進行募資,按照目前市場上多數VC/PE基金的運作周期在5年至7年,即3+2或者5+2的模式,2018年、2019年面臨集中的退出期,但是股市不好,IPO節奏放慢,退出談何容易?在這種情況下,機構不太可能再募集新的資金。
新經濟創業黃金期遠去
募資難的確影響投資意願,但有業內人士表示,更大的問題或在於找不到合意的投資項目。
前述創投機構合夥人表示:「如果單看半年或一年的出資額,可能會得出募資額減少的結論。但投資額始終是在累積的,今年融完資之後,未來4年到5年都是要去投資的。如果把這個數據拉到四五年時間來看的話,實際上這個募資額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數字。不同的行業,投資機會也總是有的。」
即便是募集了足夠的資金, VC們出手也變得謹慎,投資節奏放慢。以VC頭部企業紅杉中國為例,2018年共投出172筆,合計約1143.35億人民幣,今年上半年,紅杉中國僅投出32筆,金額約222億人民幣。業內人士認為,由於競爭變少,VC們有更充分的時間評估公司,市面的估值會更加合理。
VC行業發展向來與新經濟的走勢密切相關,自2012年來,VC融資金額逐年上升,至2018年達到頂峰。2014年前後,在國家「雙創」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民間創業熱度前所未有,引發了創業熱潮。以IT、移動互聯網等產業為龍頭的新經濟開始嶄露頭角,引領?投資熱點,從共享經濟到新零售,從在線教育到智慧醫療,從VR到AI,不一而足。
內地電商智庫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獨角獸」的高產年集中在2010年至2015年間,其中2014年創立的企業最多。背後的原因就在於,2010年至2015年是中國經濟遭遇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特殊歷史階段。傳統增長方式的舉步維艱,恰恰為新技術、新產業、新商業模式破繭而出以及傳統產業浴火重生提供了歷史機遇,也為大量「獨角獸」企業的誕生提供了基礎環境。
根據胡潤的研究數據,僅在2018年,就有約100家科技初創企業變身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亦不乏估值高達幾百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但這輪資本擴張的熱潮已從去年開始減退。
在上一輪創投熱潮中,很多項目流於炒作概念,憑?PPT就能融到資,造就了「全民風投」的幻象,但後來很多創業項目被證實為泡沫。
VC沉寂的背後,意味?過去幾年累積起來的新經濟泡沫到了要擠掉的時候。一些新經濟企業估值過高,與退出後的回報不相匹配,也是令到創投界冷靜反思的原因所在。以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等明星創業項目光環盡失,而以小米、美團為首的獨角獸企業也讓投資人的高估值憧憬破滅。小米來港上市前,內部估值高達2000億美元,而在2018年7月上市時小米估值已經滑落至543億美元,砍去近四分之三。小米公開招股僅僅獲得10倍超額認購率,而早一年上市、體量遠不如小米的平安好醫生和閱文集團分別獲得了650倍和620倍超募。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創投循IPO退場難度增
創投行業的冷清也在退出方面有所體現,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企境內外上市總數量有57家,同比和環比均下降5.0%。在今年上半年中資企業IPO中,市值排名最高的10家市值接近2700億元人民幣,其中港股佔據了半壁江山,美股4家,A股1家。行業主要分布在醫療健康、教育和大消費領域。
前述創投機構合夥人表示:「在經濟周期降速換擋的過程中,醫藥和消費板塊的抗周期性更強,這是由行業屬性決定的,但其實醫療也是屬於高科技的方向。」
他指出,實際上對於VC和PE來說,主要的退出方式就是上市。併購重組相對來說回報會低一些。並且這兩年企業之間的併購,政策上的支持較少,加上在資本市場表現不佳,也會導致大家對兼併重組的熱情會弱一些。
由於不少初創公司缺乏良好的盈利能力,在A股上市難度極大,只能選擇去港股和美股上市來完成退出。但近期上市的中資企業,股價走勢並不盡如人意,小米(01810.HK)股價已經從上市初期的高點21.5港元,跌至9港元;在美股上市的蔚來汽車(NIO),股價已經從上市初期的11.6美元,跌至3.15美元。而考慮來港二次上市的阿里巴巴,原本最高200億美元出資金額,也被曝腰斬到100億美元。(股價是8月14日)而比特大陸、凡普金科等各行業裏的獨角獸來港IPO受阻,上市申請失效。
更多的企業並未獲得IPO的機會。根據德勤的數據,2018年全年,A股新股發行速度大幅度減緩,發行數量大幅下降,融資總額也因此下降,2018年僅有106隻新股,融資總額1402億元人民幣,同比分別下降了76%和39%。
另一個現象值得VC/PE注意的現象是:與2018年中國新經濟公司赴美IPO熱潮形成對比,2019上半年中國獨角獸赴美IPO遇冷。2019上半年赴美的中概股約有15家,但缺少大型科技、互聯網企業,導致同比融資額有所下降。IPO後市值與上市前估值的倒掛,令到不少獨角獸「流血」上市,使得VC/PE賺錢效應大打折扣。
種種跡象顯示,風險投資過往一本萬利盈利模式已走到了終點,估值、市場逐漸回歸理性,投資回報回歸價值,將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雖然小米上市後的估值未達到投資人3000倍的預期,但正如創始人雷軍在全員公開信中所說,小米最早期的VC回報亦高達 866 倍,這顯然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科創板成
退出新渠道
7月22日,科創板首批25家掛牌上市公司,這既是內地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的一大亮點,也是內地VC/PE創投圈又一個退出渠道。據投資界統計,在此次科創板25家公司中,除了蘇州華興源創科技之外,其餘24家背後均有創業投資機構的身影。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涉及61家VC/PE機構,創投滲透率達96%。
前述資深創投人士表示,在上市退出方面,科創板的開板,實際上是令到創投機構多了一條退出路徑。隨?科創板制度的完善,原先一二級市場的套利空間也會被不斷壓縮,投資機構要守住邊界、發現價值、創造價值,才有可能實現令各方都滿意的收益回報。
資本擴張熱情減退
一方面,過去幾年引領投資熱點的商業模式創新已陷入瓶頸,另一方面,新的技術創新還沒能出現突破性進展。在新經濟泡沫浮現之時,也意味?新的機會即將到來,整個市場都在靜待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誕生。
在該位創投人士看來,經過這兩年市場的變化,業界對 IT互聯網領域的投資會變得更加理性,對它的估值和成長性會更加理性地看待,這是一個好事情。泡沫太大對行業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把泡沫擠一擠的話,無論是對企業自身的成長,還是對這個行業來說,都將有益無害。
「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說,最終他會認識到,只有自己真正把企業做大做強,在其中創造機會,切實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潤,才能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好的導向。不會像前兩年那樣,一些所謂新經濟大家炒作一些概念就可以拿到很多錢,這兩年大家冷靜下來,這反而是一件好事情。」該位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