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3屆逢大醮 而重之創紀錄
虎地坳盂蘭勝會4鬼王坐鎮
上水虎地坳村民每年都會參與盂蘭勝會,由當地德陽堂(呂祖仙師廟)主理的勝會已來到第53屆,今年並且是「大醮」,比往日更隆重及有多些項目,其中俗稱「鬼王」的大士王由一向只有1個增至4個,款式包括潮州、本地、鶴佬及客家,反映該條非原居民村落各族群融合的特色,並且創全港單一勝會鬼王數目紀錄。另外亦首度加入日本盂蘭元素,場地掛滿多色長燈籠及彩色油紙傘,令這個充滿鄉村特色的勝會別有一番幽美。而到梧桐河及上水屠房參加超幽的信眾和會員大增逾倍至81人,顯示勝會愈受關注。香港商報記者鄭玉君
首度加入日本盂蘭元素
今年勝會於8月22日至24日(農曆七月廿二日至廿四日)舉行,首日中午1時開壇、迎聖;翌日下午3時,晚朝行道,上水屠房眾生及梧桐河超幽及施食,晚上公演潮州折子戲;最後一日,早朝行道,孤魂野鬼領衣食,下午2時,送聖,燒衣化大士王,派發酬神祭品。晚上有聯歡晚宴(筵開約60圍)及競投福品活動。
上水虎地坳德陽堂盂蘭勝會副主席廖志協表示,這個逾半世紀歷史的盂蘭勝會是由11位潮州人發起,上世紀60年代的虎地坳是荒山野嶺,由旺角入來要7、8小時。勝會可團結村民,保佑大家風調雨順,合境平安。他說,現時的潮籍盂蘭勝會有50多個,比從前有所減少,主因是受場地及資金影響所致。他又指,不少勝會都要租球場舉行,所有儀式布置都局限在一地方,發揮能力有限,於是有些只往華麗方向發展,傳統味道減弱。虎地坳是偏遠鄉村,勝會採取的是從前鄉村的祭祀形式,從祠堂請神到場地(德陽堂空地),有巡遊隊伍,祭場在梧桐河及屠房,會拜山拜樹林,化大士王就在山邊,打直坐,周圍放衣紙,這種鄉村形式的盂蘭祭祀,全港少之又少。
今年大士王是客家式
據村民憶述,虎地坳村為一條非原居民寮屋村落,原為上水圍廖氏的風水龍脈及墓地,50年代初陸續有內地難民湧港,他們便向原居民租地自力更生。所以至今仍見到寮屋與墓地混在一起的「奇景」。該村初期聚居潮州人,後來了東莞、客家及鶴佬人,主要務農、養魚、養豬、養雞。村落附近有梧桐河,當年一些內地難民由梧桐河偷渡來港時,有人不幸於河中罹難,後來亦不時有村民於河中淹死,因此由80年代中開始,盂蘭勝會在梧桐河有超幽儀式。到2000年,上水屠房在梧桐河畔落成,有感牲靈之苦,由道士在橋上和屠房外面超幽,讓水中和屠房內的幽靈安息。
虎地坳的盂蘭勝會雖然最初由潮州人發起,但是為尊重來自各個族群的盂蘭習俗,每年輪流舉辦潮州、客家、東莞及鶴佬的不同形式盂蘭勝會,2016年是潮州,前年及去年分別是東莞及鶴佬,今年來到客家,用於祭祀的大士王是客家式,紅面,坐姿,右手執銅番,7.1米的高度足以俯視醮場,監察小鬼,分配衣食。醮場另一邊有竹棚,分別安放三個約3.8米高的潮州(藍面)、本地(白面)及鶴佬(青面)款式大士王。
兩個月時間製作4鬼王
紮作4個大士王的冒卓祺師傅說,間斷地用了兩個月時間製作,至於紮作意念由對方提出。他形容這是十分革新,香港從來未試過在單一勝會場地同時出現4個鬼王,亦創了他紮作生涯的紀錄。他指出,這種革新並不影響固有傳統,因用於祭祀的只有一個大士王即最高的那個客家大士王,其他3個是展示的。
廖志協表示,因今年是大醮,要特別隆重,於是才想到何不紮作4個大士王。布置上亦花心思,加入日本盂蘭元素,如白、黃及紅的長燈籠及彩色油紙傘,這些特項令勝會支出增加近20萬元至約70萬元,不過這是值得的,因參與人數增加,其中重要指標是8月23日的超幽儀式,參與信眾及會員有81人,比去年的30人大幅增加,同時前來觀摩的市民亦有數十人。
81信眾會員參與超幽
事實上,今年的超幽儀式也在特殊情況下進行。德陽堂盂蘭勝會司庫林財興在道士誦經後,手捧由善信送贈的呂祖法器五雷號令,打頭陣帶領超幽隊伍,隊伍人員除帶備紙紮祭品,還有芽菜、豆腐、豆卜及生果等施食品,後兩者是今年新增品。隊伍沿虎地坳道到梧桐河橋,當大家擺置好祭品,突然間下起大雨來,然而眾人無懼風雨,如常進行超幽儀式,大雨下了約15分鐘後停止,善信即拿起芽菜、豆卜等祭品拋下河中向遊魂野鬼施食。梧桐河被大雨「灑淨」後,隊伍往不遠處的上水屠房繼續儀式。在隊伍中,年已70多歲的創會會長林曆(發起勝會的11位潮州人之一)在雨中誠心上香。他說,做了多年超幽施食,都是頭一次這麼大雨。
8月24日,燒衣化大士王儀式場面墟冚,除了善信,還吸引大批民俗研究愛好者及攝影發燒友。據說是KCR(九廣鐵路)開礦遺址的山邊大草地,成為開揚「化寶爐」,3時09分,圍着大士王的衣紙先起火,只消1分鐘,功成身退的大士王經火化送回天界,現場只剩支架及紙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