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香港回歸每一幕都震動人心 譚耀宗:同齡同心愛國愛港
2019-10-01    香港商报
 

  全國人大常委、民建聯會務顧問譚耀宗,作為「共和國同齡人」,自覺正經歷着大時代,並以此感到自豪。他說,改革開放令國家健康成長,現在更走到了國際舞台中心。面對美國等大國的打壓,他認為這正是因中國「做出了成績」,令它們感受到了壓力和「威脅」,而這也更能激起國家自力更生的鬥志。譚耀宗又認為,內地百姓現今的生活已經大為改善,甚至有的方面比香港還要更好些。

  香港商報記者 林駿強

  今年70歲的譚耀宗接受本報訪問,暢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時,坦言作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感到自豪。「我是『共和國同齡人』,在大時代出世,也經歷着大時代。1949年出世的我們,大家都能感受到環境因素,凝聚到同齡、同心的人,都一齊來愛國愛港。」

  40多年改革開放國家健康成長

  回顧起中國近現代歷史,譚耀宗說:「清朝走向腐敗、落後,之後日本侵略中國,人民顛沛流離,民不聊生。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才真正站了起來,否則一直被欺凌。」他說,年長一輩有先後比較,會以「解放前後」作分野。他稱,國家成立初期一直在摸索,「初期沒有經驗,應走什麼路有好多摸索,走了很多彎路」。不過,40多年前國家開始改革開放,並取得巨大成就,國家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進步很快。言及此,譚耀宗自豪地說:「改革開放至今,國家一直在健康成長。」

  「現在,中國走到國際舞台的中心,以前是想都不敢想,那時人家與中國建交已算是『畀面』。」他點出現在中國站在了世界發展的「中心點」,世界各國都會來到中國討論共同關心的議題,如國與國之間如何合作交流等。他指,「習主席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命運,齊共享,表明此刻我們的國家正在轉變,決心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將經驗告訴他人,將理念與他人分享。」

  譚耀宗指,美國此頭等大國打壓中國,正是因為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果(中國)是附庸,它就不會打壓你。(中國)受打壓,其實證明做得對,取得了成績,對方就認為『威脅到它』。我們也不要懼怕他人打壓,這樣可能『更好點』,激發起要自力更生的勇氣,依賴別人一定會遲早出問題。」他又重申,中國無意威脅人,「中國幾千年文化,鄭和多次下西洋,沒有謀取其他國家任何事物,沒有搞殖民地,只是與其他國家交流,旨在與他人友好。」

  愛國情感源自自家「基因」

  譚耀宗笑言,自己對國家滿懷深厚感情或與「基因」有關。他回憶道,父親當年是海員,工作要離鄉別井,實在是「搵食艱難」。「好像父親一樣的海員,當他們到外國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感受,如果自己的國家弱,就會被欺負。」他說,像他父親這樣的海員,都可以感受到外國人會怎樣看待中國人,因此,「這些海員絕大部分都是愛國的,都嚮往國家,希望國家進步、發展、強大。這樣,當他們去其他國家時,就不會被欺負!」

  譚耀宗說,自己從懂事開始便已相當關注國家,「有國產電影會看,有新產品也會買。大家都期望國家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他回憶自己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初時到內地,「當時去鄉下比較落後,巴士殘舊,路況很差;祖屋破爛,而且沒有廁所」。而如今已大為改變,「有着天淵之別,要是以前完全不敢想像!」

  他說,現時去內地看看,「人人生活條件都大為改善,經濟狀況有些方面比香港很多人還要好,生活無憂,住的環境也好,而香港可能住的好差,生活也更緊張。」

  參與回歸對國家對香港了解更深

  回首國家、香港的歷史以及自己的人生路,譚耀宗覺得最深刻還是自己有幸參與了香港的回歸工作。他說,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先生的「一國兩制」構想偉大,一舉解決了歷史包袱。時間證明,「一國兩制」獲得巨大成功,《基本法》得以落實,香港保持了繁榮穩定。他表示,如今香港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來,既發揮自身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又帶動其他內地及國際城市發展。

  譚耀宗表示,70年之中,自己對幾項國家大事最難忘。「首先是文化大革命,那時看新聞,見到武鬥,血流成河,真是擔心國家動亂;其次,國家領導人毛澤東逝世也很震撼人心,他帶領人民建黨、立國,一代偉人去世,大家都擔心未來何去何從;及後,就是國家領導人鄧小平開啟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他說,「還有就是香港回歸,每一幕都是震動人心的篇章!」

  譚耀宗對於香港回歸尤其印象深刻,因為自己有份參與其中。當年,他參與到《基本法》的起草工作,「這工作影響深遠,《基本法》對落實『一國兩制』起到關鍵作用。」他表示,自從參與過整個回歸過程,就對國家有了進一步了解,如中央對港政策等,同時對香港本身了解也更加深入了。他坦言,香港實施「一國兩制」,就要多多了解國家,「這是有些難度,但對內地無認識、不了解,就會有誤解、無感情,有人唆擺就會抗拒,現在就形成一批這樣的人」。

  從心中無底到充滿信心

  譚耀宗說:「回歸這件事,大家本來想不到。」他指,對中央而言,當時面對的是一個歷史問題,而鄧小平先生的偉大之處,就是眼光長遠、策略偉大——香港一定要回歸祖國,並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保持香港繁榮發展。「這是史無前例的!」

  譚耀宗指,當時,內地與香港在經濟水平、社會制度、做事方式上差距很大,「兩個很不同的制度,『一國』之下的兩個制度,還要一同發展,難度很大」。

  有份參與起草《基本法》的他回首,當時一直有人問「什麼是《基本法》」。最開始,大家都是「心中無底」,之後在5年時間裏慢慢積累,才對《基本法》有了信心。他也深深感受到:中央希望香港可以成功回歸,否則就會成為包袱。曾經有人擔心香港回歸後會一落千丈,但回歸22年了都保持着繁榮穩定,可見「一國兩制」是成功的、可行的,儘管有波折,可方向是正確的。

  譚耀宗表示,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是每一代國家領導人都強調的事,「這對香港、對國家最好,能夠讓香港發光發熱。要解決台灣問題,都是按這個方向做。」

  大灣區並未令港邊緣化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他希望不要視香港「融化」其中,反而要看到香港如何發揮好自身角色,帶動其他城市發展。「香港的特點要保持,長處要發揮。國家欣賞香港,內地開港式醫院、學校,正是因覺得香港做得好。」他對香港的前景依然樂觀,香港絕不會被邊緣化。「香港仍然有許多優勢,有些優勢內地暫時也不可能做得到,如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並不是這麼簡單。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內地城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代替到。」他說,「香港經濟自由化,金融不斷進出,是全世界最自由經濟體。」

  政協人大這些年

  譚耀宗參與國家政治工作多時,曾任全國政協委員15年之久,現在是全國人大常委。他稱,尤其是人大常委會的工作令他深有感觸。

  譚耀宗曾長期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他直言,那段時間未算真正直接花很多時間投入其中,畢竟當時要兼顧立法會議員的工作。他自覺真正直接參與國家發展,是出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並對此有深切感受。他形容:「政協的性質是建言獻策,而人大常委則是比較深入的工作,要制定、修改法例,發揮監督責任。政府部門要向人大常委會作報告,人大常委會亦要考察。」他一再強調,人大常委會的「執法檢查」對法院同樣有監察功能,甚至「比香港立法機關還闊」。

  譚耀宗續指,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人大常委會每兩個月開一次會,每次十多項議程。法例談了一遍又一遍,不同部門還要作全面的報告」。他說,自己可以將香港的做法介紹給國家,從而亦宣傳了香港。他說:「國家立法工作很重要。有法例,有依循,有規範。國家重視有法可依,強調依法治國。立法需要適合,國家很大,不同地區上有差異,要做得更好。比如疫苗生產、使用等要立法,都要小心管到什麼程度。」

  中國制度優勢凸顯

  譚耀宗指,現在西方議會的那套方法,慢慢有許多人提出疑問,如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對立,大家都互挖牆腳、抹黑、攻擊,令政府癱瘓。而中國不搞政黨輪替,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人大常委中包括各個黨派負責人,當中有知識分子,也有不同行業、界別的精英,參與國家管理。」

  他又說,全國人大代表由不同界別的代表組成,近年更傾向於基層化。他說,人大開會,大家都希望做好事,「要立好法,這是共同目標,而不是鬧一餐。個個人都識批評,重要是有實際建議。」他直言,這更有效率,而不像立法會太多攻擊,「以刻薄語言攻擊特首、政府,卻不是真真正正討論工作」。

  港青要走出溫室找機遇

  「中國為何發展得這麼快?40年翻天覆地,其實並不是很長。」譚耀宗表示,中國的情況令很多國家都想研究,「大家對社會主義制度有不同的觀感,原來不是制度問題,重要是如何落實,不是一部通書看到老。制度有大原則、大方向,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去實行,才能發展。」

  譚耀宗寄語本港年輕人,不要老是在溫室之中,如今更需要走出去。他認為,香港很多年輕人現在未夠膽走出去,也未清楚自己將來想做什麼,「個個讀大學,但不太清楚真正想做什麼,浪費了一些時間追尋學位,自己其實要早些安排,知道自己有哪些長處。」

  他說,如果真的要創業,年輕人應在大學時就開始考慮,而不是等到畢業後才去想。他鼓勵年輕人:「創業可早些開始。年輕人多到內地,會了解到國家進步很快。內地並不保守,希望大家都尋找到發展機遇。可能有人失敗,但總有人成功,因為市場夠大,而且成本亦小。」他相信,隨着時間推移,香港年輕人會愈來愈明白國家的走向。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