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扶貧先要扶志
2019-10-21    香港商报
 
  扶貧先要扶志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主題是「對於緩解全球貧窮問題的實證研究」。貧窮是個很空泛的觀念,沒有絕對的定義。「貧窮」二字在中文本來解作「極度不足」,滿足與否關乎個人如何感受。
 
  在許多國家,貧窮線的設定最初是以食物的攝取量為標準,皆因他們認為飢餓是窮人生活的主要困境。因此,隨之而來的扶貧政策的目標,是在於如何解決飢餓問題,包括編列配發糧食的預算,或補助窮人購買糧食等措施。
 
  缺乏資源錯失機會
 
  這套政策背後的邏輯,是窮人攝取足夠的熱量之後,就能投入工作,賺取薪金養活自己,最後擺脫因飢餓而沒有體力工作的惡性循環。但事實是,缺乏資源的窮人,不僅錯失人生的各種機會,他們生活的國家也因為平白流失的人力與才華而有所損失。
 
  今年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以田野實驗的研究方法,來幫助全世界的窮人脫貧。他們其中的一個觀點,就是政府的扶貧政策容易有三個問題,包括意識形態(Ideology)、忽視(Ignorance)、慣性(Inertia)。他們的研究發現,援助越多,窮人的依賴性便會越強,外部援助根本無法起到決定作用。因此要改變窮人的認知,就要讓他們懂得如何自救自助。
 
  教曉窮人自救自助
 
  如先前所言,貧窮是個很廣泛的觀念,滿足與否是個很個人的感覺。正如有些人想減肥卻減不下來、想讀英文卻打不開單字本,這些矛盾來自時間的不一致性;即使他們明白到健康、英文的重要性,但若這些事物沒在眼前發生,他們就無法想像。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依照「認知時間不一致性存在」這個概念,進一步將窮人分為兩類人。如果他們有了認知,便會在第一時間將自己所賺的錢,換成資產或投資,守住得來不易的小小財富。
 
  中國傳統智慧,其實也有類似「扶貧要先扶志」的概念。如今,一些年輕人感到自己很貧窮和缺乏希望,也許改變他們的看法更重要。
 
  英國切斯特大學金融科技及數據分析教授 梁港生
 
  (逢周一刊出)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李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