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青磚建築有學問
今日新界因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壓力,不少傳統的圍村的古老傳統村屋,已被拆建成三層高的村屋,現存的舊村屋不少是祠堂及神廟。這些傳統建築的特點是它的建築結構,都是由左右兩邊兩幅磚牆作為主要支撐。較有錢會用青磚為材料,中間用木樑橫跨而屋頂上是用灰瓦鋪砌。有些屋中瓦頂上會夾以一兩片玻璃瓦以作為採光。如果跨度大,中間會有兩條用整片花崗石造的八角柱支撐,這種方式在建築上稱為承重牆的結構,中國稱為山牆。
屬明清兩代江南主流建築
這種形式是在中國明清兩代,流行在長江以南的主流建築。在一些地區,為了防止火災,避免某屋火警,火舌會飛到波及其他鄰居,火燒連環船,也為了防止大風把屋頂的瓦吹開,有些地區會把這兩幅山牆加高,而把這山牆建成各地的不同形式,稱為風火山牆或馬頭牆,因為它形似馬頭。
不少畫家用作題材的江南徽派建築,就是以此為主題,而在香港建築較晚的沙田曾大屋,就採用一種只在珠江三角洲特有的鑊耳屋形式,它的山牆是用一種誇張的半圓形,像古人燒菜所用的金屬鑊的把手,廣東人稱為鑊耳,也以此為名,但是它也稱為官帽形,暗譽此屋之人可以加官進爵。
看似一樣暗中包含了五行
在風水上,這些屋頂的形式看似一樣,其實暗中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因應這屋的坐向不同而施用,但由於不少工匠未能承傳這古代秘法,只是模仿前例,結果變成千篇一律的固定形式,以曾大屋為例,其山牆圓形屬五行中之金,整個村的多個圓形像個波浪屬水形,五行中金生水,主利財。
江南徽式建築的山牆,像一個凸字形,是五行之木形,主生長,生機勃勃。有建築側面是尖三角形為火形,但正面看似平頂為土形,五行是火生土,土利古代農村耕種。但不利讀書考功名,所以香港一帶明清都較少發功名。
青磚無木架地震容易倒毀
這種用承力牆的建築,是明清以後的新形式,因為在宋元以前,大部分建築及城牆是用夯土牆,夯土是用幾片木板圍成一個槽,把混有禾稈、糯米的泥漿放入,用人工夯打,夯實為土牆,今天福建北面的土樓,就是用此方式。當時北京元大都也是用此方法。
到了明初,朱元璋首先用石灰燒成之青磚,包圍建成今天南京城之舊城牆,因而興起了明初把夯土城牆包磚及明清建築改用山牆的熱潮,夯土本身是非常堅實,在甘肅的秦漢長城已有幾千年,還可保持至今。但夯土最怕雨水,所以宋代以前的屋用木架構,但四面都有檐出,但變成屋頂連屋頂,所以容易小火災變燒連環船,青磚沒有木架,可以防火防風防水,但是如果有地震,它不像木架構可以較好應對,就會容易倒毀,而明清時期中國建築木材已非常缺乏,當年汶川早期發展,那些學校房屋為了節省金錢,都是用類似山牆方法建造,所以大家可以想像地震對此的影響。
作者簡介
蔣匡文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是執業註冊建築師,香港政府認可人士及中國一級建築師。少年時對中國古建築文化產生興趣,拜術數大師王亭之為師,為其首徒。對中國文化掌故有所研究,常運用於其建築創作之中,著作甚豐,現為月刊專欄作家及網台節目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