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赴進博會美企創新高
2019-11-02    香港商报
 

   赴進博會美企創新高

  中國市場仍受外企青睞

  【香港商報訊】記者伍敬斌報道: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博會)開幕在即,在中美貿易摩擦仍在進行的背景下,美國企業對進博會的態度如何?商務部發布的信息顯示,參加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美國企業數量達192家,比去年增長18%;參展面積達4.75萬平方米,與去年相比明顯增加,位居各參展國之首。專家表示,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市場,蘊含着巨大商機,任何優秀的企業都不會放棄中國市場,美國企業也一樣。

  美企看好中國市場未受影響

  對於即將開幕的第二屆進博會,美國方面表示將不會派高層代表參加,顯示出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美國對中國的狹隘態度。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昨日表態稱,「他們來,我們歡迎;他們不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他同時表示,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經貿關係中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關鍵是雙方要本?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則妥善地加以解決,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霸凌行徑於事無補,也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據了解,此次參與進博會的美國企業數量達192家,比去年增長18%;參展面積達4.75萬平方米,與去年相比明顯增加,位居各參展國之首。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進博會是國際市場與中國市場貼得最緊的地方,各國企業都很期待從中找到更多的商業機會,美國企業也不會例外。雖然美國政府一意打壓中國,並掀起貿易摩擦,但美國企業更多的還是從自身發展出發,做出了與政府意志相悖的行為,所以今年參會的美國企業才會創新高。這些美國企業來中國,肯定不是來「打醬油」的,目的無非是擴大成交量和擴大影響力。

  他認為,美國企業之所以踴躍參展,主要還是看重中國的巨大市場與發展潛力。儘管中國經濟目前仍然面臨?一些壓力,但前三季度同比增長6.2%,已經是全球經濟總量1萬億美元以上的經濟體中發展最快的國家。再加上中國的制度性開放與結構性開放都在加大力度,營商環境也不斷改善,包括「外商投資法」的頒布、負面清單的不斷縮短,這些都進一步增強了外商對中國的信心。

  中國面對貿易摩擦更有底氣

  中美貿易摩擦開始之時,美國對中國的指責是中國在美國得到了過多好處,卻沒有給美國帶來同樣的利益。而此次進博會美國企業的表現,則使得這種無端指責更加站不住腳。白明認為,美國企業踴躍參會,這樣的情況,說明中國為美國企業創造了很多機會,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對中國的許多指責,而現在美國企業其實用實際行動來反駁了他們自己的政府,使得美國對中國的指責更無道理。此次進博會的展位是一位難求,有了展位就意味着商業機會,而中國仍然給予了美國企業最大的參展面積,說明了中國並不像美國政府那般狹隘,顯得更有底氣。中美貿易脫鉤是注定脫不了的,美國國內一些激進人士可能有這個想法,但美國總統特朗普應該沒有真正想要中美貿易脫鉤。現在的關鍵是這個「鉤」怎麼「掛」,是美國主導,還是中國主導,還是共同主導。現在看來,最優解肯定是共同主導。

 

  各國參展商熱切期待進博會

  【香港商報訊】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於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舉行。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企業簽約參展,50萬專業採購商和觀眾註冊報名。與首屆進博會相比,第二屆進博會規模更大、質量更高、活動更豐富。各國參展商表示,進博會作為中國主動擴大進口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為世界各國共享中國發展機遇、各國企業開拓中國市場和深化互利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有助於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通過舉辦進博會,中國釋放了主動向世界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強烈信號,這也將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法國達能集團全球副總裁謝偉博說,進博會為達能提供了獨特機遇與廣闊平台,使海外的創新產品能夠更快進入中國,推動中國消費升級。

  丹麥樂高集團全球首席執行官倪志偉表示,首屆進博會舉辦一年來,樂高在中國的品牌零售店增加了70多家。「我們深刻感受到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我們對第二屆進博會抱有很高期待,在展台布置和展品的規劃上將更加用心。」

  「進博會向世界展現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中國。通過參與此次盛會,我們熱切期待與中國合作夥伴碰撞出新的火花。」總部位於法國的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說,公司計劃在3年內把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增加50%,增進與中國合作夥伴的協作,為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更多貢獻。

  普華永道中國創新與私營企業服務主管合夥人黃佳認為,進博會為供需雙方搭建貿易平台,提供了高效、全面了解中國巨大市場需求的機會。這一平台讓參展商直面潛在客戶,解決客戶需求,從而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定製化服務。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