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吟誦,顧名思義就是以粵語吟誦古典詩詞的一種誦讀,既有韻,又有調。根據《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項目1.9所載,「廣東吟誦」的涵義是:「『吟誦』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讀書人採用的讀書方法。吟誦者會以廣東方言,按樂音將古典詩詞文章唱出來。」
粵語保古音 吟誦更富韻味
莫雲漢,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粵語吟誦愛好者、研究者。「詩詞最佳的演繹方式就是『吟誦』。昔年,我曾經創作過一首七絕,題為〈粵語吟誦詩文,易悟其意,為賦一絕〉:『吻合中原古雅音,詩文到手好哦吟。浮聲切響如旋律,哀怨激昂感入心。』說的粵語本身就是吻合唐宋時期中原古音,以此吟誦當時詩詞,分外富有韻味。」
粵語保留中古漢語的特點,「平、上、去、入」四聲俱全,適宜於唐宋詩詞的朗誦。莫雲漢指出:「今日的普通話起源於元、明時期,以北京話為基礎,已沒有了『入聲』,而且把大部分『合口音』改為『開口音』,於是同樣是詩詞吟誦,但技巧與韻味已大相逕庭。」
入聲字的韻尾以塞音快速結束,一般是以「P、T、K」三字母收尾,它的特徵是「短促急收藏」(明僧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字例有「月」、「德」、「急」等。粵語吟誦時,包括這些字在內的入聲字的尾韻,都不能拖長,讀起來是短而急促。
電台廣播養成習慣
粵語吟誦的要訣主要有二:第一、「字必文讀」。漢字的粵語讀音,有些會有「文讀」、「白讀」之別;簡單而言,前者就是書面語讀音,後者就是口語的發音。第二,「依字行腔」。吟誦的時候,要根據該字義去控制腔調,而其調必須與字音盡量貼近。
學習粵語吟誦,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良好的語文基礎,字音字義不在話下,如果能對平仄有所認知,甚至懂得詩詞格律,學起來更事半功倍。筆者好奇,當年莫雲漢是因為什麼機緣而學習粵語吟誦呢?
「小時候的主要娛樂是聽電台廣播,那年頭播放的,不是粵曲,就是南音、吟誦等。在這種氛圍下,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會習慣這樣吟詠詩詞,久而久之,也就學會了。」
感謝甄陶先生「耳濡目染」
莫雲漢再補充道:「除了日常接觸外,老師的引導也很重要。上一代的中、小學老先生大都經歷過『卜卜齋』教育(即「私塾」。因老師會以「打手掌」懲罰學生,發出「卜卜」聲,故廣東人戲稱這書齋為「卜卜齋」),習慣了詠誦詩詞時,用『吟誦』之法。在這樣口傳心授下,我也慢慢掌握『粵語吟誦』的技巧。」
雖然,莫雲漢多是倚靠「耳濡目染」的自學方法學習粵語吟誦,但他強調對他影響最深、又是正式從師學習就是甄陶先生。「甄陶先生是南社社員,詩詞吟誦的功夫十分到家,那時我就是從他身上正式學習粵語吟誦。」
與一眾好友
推廣粵語吟誦
臨屆退休之年,莫雲漢更多花時間在粵語吟誦的推廣工作上面。他與一眾好友,如招祥祺校長,組成了「粵語吟誦核心組」,舉辦了不少活動,把粵語吟誦推廣至社區。莫雲漢希望「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能夠重新審視『國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我讀書的年代,中國語文與中國文學並不分家,到了上世紀70年代,兩科正式分道揚鑣。沒有了詩詞歌賦的裝飾,語文學習也變得索然無味。」因為他相信,詩詞吟誦可讓學生更能掌握文字的美感與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