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作為最新一代通訊技術,已成為全球戰略競爭制高點和未來社會發展及信息化的關鍵技術。目前,中國大陸在5G產業優勢逐漸顯現,加上完整的上下游產業和龐大的市場,讓大陸成為全球5G領域關鍵節點。大陸在「26條措施」中,也向台企伸出橄欖枝,敞開5G投資大門,不斷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在2019年12月國台辦等部門專題解讀「26條措施」的發布會上,發改委也再次強調對台企「一視同仁」。不過,在兩岸積極商討5G合作時,台灣民進黨當局卻在兩岸5G領域合作處處設限,阻礙台企赴陸投資及兩岸人才交流;又似乎忘記在4G時代的戰略錯誤,提出站隊美國。台灣當局的政治操作,讓島內企業家越發擔心,不斷呼籲當局在5G這個關係到台灣長遠發展的關鍵領域,不要為政治,犧牲台灣未來。 香港商報記者 林哲
陸啟5G商用 對台伸出橄欖枝
2019年6月,大陸工信部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大陸三大運營商在10月31日共同發布5G套餐,正式開展5G商用。大陸的5G商用,讓眾多台灣廠商嗅到商機。目前,台灣在通訊設備上游產業佔據優勢,以台積電、聯發科等企業為代表的台灣晶片製造、封測在全球領先。台積電認為,2020年,5G對新制程需求強勁,台積電決定增加資本支出到110億美元。晶片廠聯發科也預期,2020年全球5G手機規模可望達1.4億部。多家台企都看好大陸5G市場,希望分得一杯羹。
就在台灣上下游廠商高度關注大陸市場時,大陸再次向台灣伸出橄欖枝,推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稱「26條措施」),「26條措施」明確提出台企可與大陸企業同等參與5G、AI、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投資建設。隨後,在中國聯通合作夥伴大會上,包括聯發科、廣達、合勤控等多家台企成為聯通5G供應商。
台企冀兩岸共拓萬億市場
數據顯示,到2025年,全球5G市場將創造3.5萬億美元的供應鏈商機,這其中大陸將擁有9840億美元的廣闊市場,台灣也有1340億美元的商機,兩岸合計就佔有全球市場近3成。因此,業內人士呼籲,兩岸應發揮在5G產業鏈上各自優勢,取長補短,緊抓5G「新商機」,達到雙贏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陸廠商在經歷美國封鎖華為事件後,對美國供應商信心下降,而台灣上游供應商在技術方面的非常成熟,成為填補供應鏈缺口的選擇。多家台企因此受惠,如台灣力旺電子,該公司今年第三季以來在大陸業務有相當大進展,已有14納米客戶產品設計定案,成功導入大陸晶片設計廠。
兩岸企業家峰會信息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副召集人吳家農認為,5G是推進移動互聯網擴展到物聯網領域,實現萬物互聯的關鍵基礎。兩岸在5G標準制定、學術交流以及企業間合作等方面均有互補之處,希望兩岸進一步加強5G技術開發和應用創新領域合作,促進5G融入百業、服務大眾。台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鄭富雄表示,台灣企業非常期待通過兩岸合作,共享5G發展釋放的紅利。
台當局打壓 謀站隊美國
不過,就在大陸打開交流大門,兩岸業者積極探討未來5G合作的時候,台灣民進黨當局卻再次對台企赴陸參與5G投資設限。針對大陸的惠台措施,台灣官員表示,之前已經表示要加強資金和技術人才管控,如今更要加碼,嚴審5G、AI、半導體等前瞻性基礎設施關鍵項目,嚴防關鍵技術「外流」。
除了限制兩岸的5G合作,台當局也企圖向美國靠攏。2019年5月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捷克布拉格召開「5G安全準則討論會」。外界普遍認為,這場沒有中國參加的「討論會」,明顯是一場美國施壓盟友,企圖在5G領域圍堵中國的會議。而就在會議後不久,台灣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鐘俊元聲稱,美中戰略科研自主創新未來將壁壘分明,台灣若選邊站,「應力求成為美國自主創新不可或缺成員」。但對於台當局這種站隊的說法,台灣業者表示擔憂,認為蔡英文當局在圍堵大陸上唯美國馬首是瞻,並沒有顧及台灣整體利益,最後可能影響台灣經濟與產業利益。
實際上,台灣在4G發展早期,就曾出現過「戰略錯誤」導致台灣4G發展落後。在4G網絡建設早期,美企英特爾力推WiMAX方案,當時全球響應者寥寥,唯台灣經濟部門力推島內六家電信運營商上馬WiMAX。但2010年,英特爾放棄該方案,台灣當局在4G布局的錯誤選擇,導致台灣運營商損失超300億元新台幣,斷送了台灣4G產業基礎。
台技術優勢地位日漸式微
為了阻礙兩岸科技交流,民進黨當局也經常以大陸「挖空」台灣為藉口,但實際上,大陸在5G領域的技術和人才儲備並不比台灣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在5G關鍵技術領域,中國大陸全球專利申請量為19334項,僅次於美國。其中起步較早的華為,在2018年就發布了全球首款5G商用的晶片,今年也正式發布5G基帶晶片,真正掌握5G核心技術。而近日台灣市場發布的首款5G手機,來自大陸手機廠商VIVO,這可以說明大陸在5G產業鏈整合能力更強。
反觀台灣的半導體優勢,實際上主要集中在上游,並不具備全產業鏈優勢。此前,台當局認定高通在台灣市場壟斷經營,提出234億新台幣罰款,但高通強勢回應將暫停與台灣合作,台當局最後不得不在島內半導體企業集體反對聲中與高通和解,罰款金額也大幅減少到27.3億新台幣。而中國大陸在2013年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中,開出9.25億美元罰單;韓國也曾開罰高通2.08億美元。有分析指,由於台灣不能構建全產業鏈,嚴重依賴海外上下游企業,因此缺乏與高通叫板資本。
業界也曾多次呼籲台當局積極開展兩岸產業合作,希望兩岸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台灣冠捷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宣建生表示,台灣更應該多利用大陸的人才,他指出,半導體、晶片等技術是不分地域的,所謂單邊主義沒有生存的土壤,半導體產業的人才必將在世界範圍流動。另一方面,近年來,許多台灣年輕人不滿島內低薪酬和極小的發展空間,西進大陸尋求機遇。若台灣當局再阻礙兩岸交流,怕是年輕人也不會答應。而大陸近年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台當局指責大陸「挖空」人才的說法,更顯得可笑。
排除政治干擾 大陸加力惠台
有分析指出,已經掌握核心技術的中國企業,無論美國如何圍堵,都將憑藉過硬技術成為全球5G市場重要一環。如果台灣能放寬與大陸合作,將極大受益。數據顯示,華為、聯想、小米和步步高電子等眾多大陸企業去年均躋身全球半導體採購榜前列,大陸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進口最大經濟體。隨?美國供應商的不確定性增加,陸企業必將擴大在台採購,台灣不可能切斷與大陸企業的聯繫。台灣又以科技為出口大宗,從台企自身發展來看,各大廠商不可能將大陸這塊最大的蛋糕拱手相讓。
共研行業標準爭奪話語權
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台企在大陸發展主要是利用大陸土地與勞動力的成本優勢獲利。如今,大陸正逐步轉型,走向技術趕超新階段,在陸台企業面臨人力、土地成本上升難題。《26條措施》的出台應時而生,為台企開放了參與5G技術研發的渠道,也為台企更好參與大陸經濟發展打開了一扇新的友好大門。國台辦經濟局副局長陳斌華表示,「26條措施」中包含支持台資企業參與大陸5G發展的措施,就是希望兩岸企業能?眼長遠,堅定信心,繼續秉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共同構建全球化的5G產業鏈,促進全球移動通信產業健康發展。
相比起技術優勢,在未來產業競爭中,更為重要的將會是行業標準的制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創新司副司長李玉冰指出,台資企業在參與國家標準制定方面,「與大陸企業享有同等待遇」。她還表示,大陸在制訂和修訂行業領域標準方面具廣闊市場優勢,台資企業在部分產業領域有豐富技術積累,雙方合作有助於提升兩岸企業在標準領域的話語權,增強競爭力。
正如發改委外資司副司長鄭持平所說,「對台商而言,大陸仍是最具投資價值的市場」。有分析稱,即使從全球範圍來看,能在關鍵核心領域和重大項目對台商「一視同仁」,又對台商開放標準制定合作大門的,只有大陸。
應鞏固兩岸經貿合作「底盤」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曉兵表示,經貿合作交流是兩岸關係的「底盤」。「26條措施」也體現出大陸對台企的開放態度,大陸在5G領域已居領頭羊地位的情況下,仍誠心誠意向台企釋放出合作空間,有利於吸引更多相關台企「登陸」,實現兩岸在新技術領域互補。
大陸繼「31條措施」後再出台「26條措施」,既是着眼長遠,也是立足實際,更是大陸對未來兩岸關係懷有信心的表現。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研究中心主任謝郁認為,「26條措施」等一系列惠台措施的出台,體現了大陸引領兩岸關係朝向融合發展,朝向有利於和平統一方向前進的實力和自信。不管島內政治如何變化,大陸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推進和平統一的方向和決心不會變。
有分析指,對於台灣來說,不僅在5G領域,在全產業與大陸的合作應該說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台灣近年經濟嚴重依賴半導體產業,隨着島內人力、土地成本的增加,台灣產業結構急需調整。而大陸近年在半導體產業發力,在江蘇、廣東等地形成了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配套。一些台灣半導體企業大舉赴陸投資,也說明業者看到大陸發展帶來的商機。大陸的發展不是為了取代台灣,如果台灣能放鬆對半導體產業設限,台灣的上游設計、研發能力將能更好的與大陸的完整產業鏈、極強的上下游整合能力配合。台灣的產品能更快進入大陸市場,甚至隨着「一帶一路」走得更遠。
市場經濟的規則是明確的,市場在哪裏,機遇和財富就在哪裏,相信台灣業者有自己的判斷。而隨着更多惠台措施的落地,兩岸融合發展的前景將更加光明。面對未來更加複雜多變的全球市場環境,只有兩岸更加深入交流,台灣才可能在全球市場的風浪中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