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內地仍須防「中等收入陷阱」
2020-02-06    香港商报
 

  內地人均GDP邁上1萬美元

   仍須防「中等收入陷阱」

  在國內外環境和形勢嚴峻複雜的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仍然保持在6.1%,全年GDP接近百億元大關,人均GDP首次邁上1萬美元的新台階,距離世界銀行劃定的高收入國家行列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但與不少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目前的差距仍然非常明顯。受訪專家認為,人均GDP跨上1萬美元,標誌着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社會生產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隨着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日益增多,中國需警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展望2020年,中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定力實現平穩增長,預料可順利完成「兩個翻番」的目標。香港商報記者朱輝豪

  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一步

  中國2019年的經濟增長「成績單」近日出爐,全年生產總值(GDP)接近百億元大關(9908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增速雖慢於上一年的6.6%,但符合6%至6.5%的預期目標。與此同時,2019年年末中國總人口突破14億,按此測算,人均GDP站上1萬美元的台階。

  人均GDP達1萬美元是什麼概念呢?按照世界銀行2015年的標準,人均GDP在4126美元至12735美元之間為中高等收入國家,高於1273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也就是說,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目前仍為中高等收入國家,但距離世行劃定的高收入國家行列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北京經濟運行研究會副會長田雲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14億的人口規模,還是人均GDP破1萬美元,對中國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這些成果,無疑將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奠定了基礎。

  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研究員曹勝熙向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均GDP跨上1萬美元的台階是一項重要標誌,意味着中國的老百姓都能有所得,意味着中國的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人均GDP12375美元是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之間的分界線,人均1萬美元離人均12375美元並不遠。如果中國人均GDP維持5.5%的增速,那麼4年後,中國就將達到這一標準線。即使人均GDP增長率為4%,那也只需要6年,中國就能達到這一標準。」曹勝熙說。

  須警惕「中等收入陷阱」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一些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在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後,貧富差距反而進一步拉大,經濟陷入停滯,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比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東南亞的菲律賓,近幾十年來長期處於世界銀行稱之為中等收入的經濟體行列。隨着中國經濟增速的不斷放緩,外界擔憂中國經濟也有可能也會遭遇如此困境。

  曹勝熙表示,「中等收入陷阱」所描述的現象其實是指在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的背景下,生產率提升的速度沒有跟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至於經濟處於了「夾心」狀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競爭不過後發國家,在資本密集型產品方面競爭不過發達國家。這一類問題的出現,與經濟制度、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創新的重視、歷史財富分布等都有關係。

  中國與發達國家仍存距離

  儘管中國人均GDP離發達國家行列的標準已不遠,但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與不少發達國家相比,目前的差距仍然非常明顯。比如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很多都在3萬美元以上,美國更是達到約6萬美元。

  「中國人均GDP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標誌着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社會生產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是中國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一個重大成就,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說,發達國家人均GDP一般在3萬美元以上,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改變。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認為,用人均水平考察,中國發展中國家特徵沒有根本改變。從投資水平看,目前中國基礎設施人均資本存量只有發達國家的20%至30%。西部省份和貧困地區交通、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仍很薄弱。從消費水平來看,2016年中國人均居民消費為2506美元,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從消費結構看,2018年中國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為28.4%,仍遠高於發達國家的水平,說明中國百姓還需要用較大比重的支出來滿足吃飯穿衣等基本需要。

  為全球貢獻中國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增速多年來穩居世界第一寶座,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日益提高。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曾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9年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預計將超過16%,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30%左右。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動力最足的火車頭,中國人均GDP穩居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人文發展指數地位也進一步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世界銀行2018年數據,目前人均GDP在1萬美元以上的國家,人口總規模約16億人。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意味着全球就有30億人進入「萬元戶」這個行列,相當於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世界人口翻了一番。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民生銀行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應習文認為,由於中國的人口眾多,整體經濟體量巨大,目前如果算購買力平價下的GDP,在2014年就超過美國了,即便是GDP目前也超過美國的三分之二,穩居世界第二,且遠遠甩開第三的日本。「對世界來說,中國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巨大成功範例,落後國家可以借鑒中國發展的經驗,但同時世界也需要適應東西方更加平衡的國際環境,用更加開放的心態接納崛起的中國。」應習文說。

  應習文指出,對中國來說,則需要主動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將發展的成果惠及全球。他提到,中國必須認識到自己已處在世界舞台中央,而非一隅。這要求中國必須在制度方面加快改革,適應世界第二大國的身份,比方說在制定宏觀政策上要考慮到作為第二大國的巨大外溢性,再比如要加快培養參與甚至主導制定國際規則的能力,這些都是對中國下一步發展需要面對的巨大挑戰。

  人均GDP通常被看做經濟產出效率的指標,用以說明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數值越高,反映國家經濟產出和發展水平就越高。但需要指出的是,人均GDP和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其實是兩個概念,即人均GDP反映的是平均每個人創造的財富,而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則是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9%,增速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與人均GDP增長大體持平。王遠鴻認為,人均GDP增加,代表可支配收入也在增加。收入決定消費,這就意味?中國消費規模還將持續整體擴大,消費升級也可以持續推進。

  應習文指出,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模式,基本遵循了以投資拉動經濟為主的發展路徑,因此會看到全球最高的儲蓄率和投資率。隨着中國人均收入的位置逐步由中等收入過渡到中等偏上收入,資本在長期積累後稀缺性下降,消費逐步開始主導經濟發展是必然的。在微觀主體上,表現在中等收入群體增加,而收入增加必然刺激消費增長,由此必然促使未來中國走向消費驅動為主。

  「對於經濟增長而言,消費主導是一部分,但扎實的製造業,尤其是可持續的製造業投資對經濟增長也非常重要。」曹勝熙說,隨着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擴大,社會中的「有效需求」,能夠更好地引導中國經濟生產能力與市場潛力之間的對接,進行有效的經濟結構轉型。不然,單純看消費佔GDP的比重,可能產生一定的誤導。

  冀創「翻番」後跨「陷阱」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認為,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國內改革發展任務繁重的背景下,人均GDP實現穩步增長,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佐證。人均GDP的穩步增長,將進一步提振經濟下行壓力的信心。「中國有望在今年實現『兩個翻番』之後,在2025年左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1.3萬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國家。」

  「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從目前的增速來看,問題不大,只要保持5.8%左右的增速,基本上能夠達到目標。」田雲說,只要中國的投資增速在5%以上,消費在7%以上,中國經濟增長保6無憂。

  曹勝熙認為,影響2020年經濟走勢的因素很多,但要實現「兩個翻番」的目標,應該問題不大。他指出,世界經貿體系中多邊主義所遭遇的挑戰、越發嚴重的環境約束、國內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社保問題,新技術不斷對傳統經濟、商業生態的顛覆性挑戰,以及由此帶來治理挑戰等,都有可能影響未來的經濟增長。他還指出,面對這些挑戰,中國還是要堅定不移地以改革促發展,向改革謀動力,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在這一過程中,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發力可以更加精準、細緻。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