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申請非遺資助 擬籌辦大匯演 林村鄉冀傳承舞麒麟文化
2020-02-23    香港商报
 

  去年底,馬來西亞舉行第二屆世界麒麟大賽,來自香港的林村鄉妙秀體育會勇奪傳統組別金獎。該會副主席張育文說,他們主要是由90後組成的麒麟隊,大家因麒麟認識、團結、相聚,肯抽時間來練習,才有這成績。這支青年軍今年更有重大抱負,希望申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社區主導項目」的款項,籌辦大型活動,讓大埔區的全部麒麟隊進行大匯演,承傳麒麟舞這項非常寶貴的文化。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妙秀體育會麒麟隊5村組成

  舞麒麟是悠來已久的文化,新界不少村落的男性原居民都會學習,在太平清醮、祠堂開光、新居入伙、農曆新年,迎賓、結婚等喜慶場合,都會見麒麟舞動。不過,香港的娛樂及不同文化日益豐富,麒麟隊已不及以往興旺。縱然如此,仍有青年人甘願每周花最少一晚時光,在村落的禾堂,隨着樂器(鑼、鼓、鈸)聲響,練習麒麟的步法、禮儀及神態。林村鄉妙秀體育會(下稱:體育會)副主席李浩倫笑說,平時狀況才是練一晚,有比賽會勤加練習,如馬來西亞的比賽,出賽前的半年,每周練2至3晚。這麼熱血,其來有因。

  體育會於2014年成立,成員約70人,其中麒麟隊員有30人,主要由大埔林村鄉內5條村落的90後青年組成,最小的隊員年僅10歲。這些村落包括大菴、坪朗、社山、田寮下及大陽輋,另大埔的汀角村及六鄉亦有青年參加。林村鄉這些村落,其實很早年代就已成立本村麒麟隊,如田寮下村,上世紀40至50年代間,村民已習麒麟;坪朗村麒麟隊的源流不可考,但70年代初重組了麒麟隊;大菴村於70年代初為迎林村鄉太平清醮,成立麒麟隊。

  2008年太平清醮後火苗不息

  本身亦是大菴村居民代表的張育文說,70年代時,村內麒麟隊員逾40人,十分興旺。他的父親張華龍亦是一員,不過為了生計,照顧家庭少參與,其他隊員情況相若,舞麒麟開始式微。到2008年林村鄉太平清醮,一些舊有隊員的小孩已長成少年,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們,對舞麒麟燃起一團火,醮期前大半年開始學習。打醮過後,火苗沒有息滅,更認同舞麒麟這種文化要保存及承傳下去,因此2014年5條村的青年在張華龍鼓勵下,成立妙秀體育會。

  張育文也是2008年正式學舞麒麟,「我雖然11歲才學,但從小已接觸,因為逢年初二麒麟會到各家各戶去拜年,正月十五會出麒麟鬧添丁,那時聽到鑼鼓聲,就會好興奮」。他說,學舞麒麟同時要學功夫。為什麼呢?他的同村堂兄弟、妙秀體育會秘書張育輝指有文化意義在內,「舞麒麟要學參神,入廟拜神,當然舞得愈低愈好了,又有會麒麟,兩隊人相遇,大家也是愈舞愈低,這些功架少點功夫底也不行」。張育輝也是在家族薰陶下2005年15歲時正式學藝,此前也學過舞獅,覺得麒麟步法多些,比較難學。他說麒麟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能夠繼續下去,所以他們體育會一定要做些事。

  麒麟舞是一種群體表演藝術

  去年12月7日在馬來西亞的比賽,舞麒麟頭的是副主席李浩倫,他亦是會內的副教練。年僅27歲的他,5歲就學習麒麟,「大約3、 4歲時,阿公買了新麒麟頭放在屋內,我不敢入去,阿公拖我去摸它,不驚了,到5歲,太平清醮來了,村內響起鑼鼓聲,見到好開心」,被舞麒麟迷住的小浩倫,自發拿膠仔來舞,阿伯見到他這麼認真,買了個獅頭給他,又教他「搓手」(舞麒麟技藝之一)。現在儼如小師傅的他,形容麒麟舞是一種活的群體表演藝術,其來源、禮儀及動作很有意思。「麒麟自古被認定為神獸啊,舞動時很有型,形態獨特。」

  他更即席在大菴村的體育會會址前的禾堂示範參賽時高難度動作「翻簧及滾地堂」,由於舞麒麟尾的成員不是參賽時的拍檔,配合得不太好,翻了多次才像樣。比賽時他做得不夠好的動作「下中高三腳連踢」也做了,這動作非常快速,要力量夠,他說比賽時因不在最好狀態,體力不夠,踢出來效果不好。此外,也犯了露出左手的毛病。不過,在扣除犯錯分及加入難度分,在5隊參賽隊伍中,仍以0.05分險勝亞軍。

  複製金獎榮譽牌匾送鄉公所

  這支青年軍是得到林村鄉公所支持下出賽,因此將金獎榮譽牌匾也複製了一個,送給鄉公所,原裝版放在體育會內。林村鄉共有26條原居民鄉村,不少為客家村,客家麒麟及功夫亦隨着客家人南遷香港,尚武文化興盛。體育會命名為「妙秀」就是一個客家故事。「秀」者指大菴村人張秀(1926年出生),少時在內地隨道士李召基學習五枚功夫,戰時回鄉續研究醫術和武藝,後亦習神功、風水、命理,並在村內設置會館教授。同時間亦在林村鄉、元朗及大埔行醫,由於其醫術精湛,妙手回春,得人們尊稱為「妙秀」。1972年,他成立大菴村青年會麒麟隊,延續客家文化。張秀有13名兒女,為8男5女。張育文之父張華龍、張育輝之父張華憲,就是張秀兒子,李浩倫之母則是張秀女兒,因此可說是「麒麟一家親」。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