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爆發,讓原本處於資本寒冬下的中國電影業雪上加霜,整個產業鏈被迫按下暫停鍵。春節檔和情人節檔影片紛紛宣布撤檔或延期上演,片方損失慘重;電影院經歷了兩個月餘顆粒無收的艱難時刻,即使開門迎客在即,但離恢復往日熱鬧的場景遙遙無期,此前部分已經復工的影院近日再度被要求停業;而攝製組的復工之路道阻且長,正期待行業早日回春。疫情衝擊之下,在挑戰之中亦蘊藏着新的機遇,中國電影產業正在尋求突變,院轉網發展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探索發展的步伐悄然加速。
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電影產業遭受重創
往年春節假期電影院座無虛席的畫面,在今年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受疫情衝擊,國內多部春節檔和情人節檔電影紛紛宣布撤檔或更改上映時間,全國逾1萬家電影院被迫閉門謝客。此外,電影宣發按下暫停鍵,拍攝劇組亦停工延工,整個電影上下游產業鏈均受到不到程度的重擊。
據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向本報記者提供的數據,從2020年1月下旬至3月這兩個多月的時間,內地電影行業完全處於停滯狀態。全國有1.1萬多家影城被逼關停,近百部影片不能如期上映,數十上百個電影攝製組停工。內地票房大盤方面,最保守的估算,損失至少160億元(單位下同);影城方面,因停業導致其他非票收入(賣品、廣告、場租等)完全為零,直接受損約20億;影片方面,前期投入的宣發費用,也因延期而打了水漂,期間預估將會給片方直接造成近10億的損失;電影劇組的停工延工同樣會造成損失。「總體上來說,電影產業因疫情影響而直接受損將達200億,全年間接損失的票房將會超300億。」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中國電影衍生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傑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疫情對整個電影行業的上半年都是毀滅性的衝擊,讓整個院線電影雪上加霜,單春節檔的電影票房就「蒸發」超百億。他指出,疫情造成多部籌拍中電影的劇組停工,影視城全部閉門謝客,眾多影視公司面臨員工開支、房租開支等固定支出的巨大壓力。「預計此次疫情對全國電影票房的損失在200億元左右,今年總體票房預估在400億左右。疫情致使整個電影產業受到較大的衝擊與改變,但挑戰之中也蘊藏着機遇。」張傑說。
復工之路困難重重
隨着國內疫情的好轉,目前各行各業陸續迎來全面復工復產的時刻。不過,由於具有人員聚集密度大等特點,目前整個電影產業的復工之路並不是那麼順暢。
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暨南大學藝術學院/珠江電影學院院長李學武以其親身經歷,向本報記者講述了電影產業復工之路所面臨的阻滯。「我們學院的紀錄片《嶺南傳承》劇組遇到重重困難:學生不得返校,找不到劇組助理;特邀攝影師目前在北京,出來一趟,返京就得隔離14天,壓根不敢過來;在接到上級通知之前,機房不開放,後期剪輯沒法做;需要採訪的學校都還沒有開學,安排好的拍攝活動也全部取消。」李學武說。
深圳瞳心視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導演陳佳健向本報記者講述,在即將進入劇組拍攝階段,考慮到有些場景無法通過室內復原,部分拍攝景點都會涉及到跨區域和大場面製作的,首先會先了解當地的條文規定,是否影響拍攝。「確實這也是拍攝期間遇到的最大問題,因為你一旦在外景地或者公共場合架起機器拍攝,肯定引起一些群眾的圍觀,當地的負責人員都會很小心地考慮這些問題。」陳佳健透露。
在張傑看來,目前疫情逐漸穩定,但是並不代表疫情已經過去。由於電影行業從製作到觀看,多是人群聚集行為,基本都是團隊工作,尤其是拍攝現場,一個劇組基本都在幾百人左右,一旦有一例患者感染,全組幾百號人全部都有風險,可能導致整個影視拍攝基地都要停工,損失將極為巨大,所以大多數團隊復工都會非常謹慎。
影院度日艱難待扶持
近日國家電影局下發通知,要求所有影院暫不復業,已復業的立即暫停營業,具體復業時間等國家電影局通知。
此前有些地方已經選擇開門迎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3月16日啟動了影院復工,隨後,四川省放鬆了低風險地區的影院等休閒娛樂場所開放的限制。不過,此前復工上映的電影,依然是以之前放映過的電影為主,比如《戰狼2》《流浪地球》等。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3月23日,全國有528家影院復工,全國復工率4.65%,當日全國票房共2.08萬元。
從數據來看,儘管此前有影院陸續開業,但能夠吸引到的觀影者少之又少,整體票房差強人意。業內人士指出,電影行業全面復產復工還有待時日,即使已經開張的影院,可能面臨入不敷出的窘境。而片方的信心亦不足,上映時間可能會繼續推遲。整體而言,從製片方、出品方到發行方,其實均處於觀望狀態。
面對疫情對電影產業的打擊,北京、江蘇、湖南、廣東等地方政府近期陸續出台了相應的扶持政策,當中包括財稅扶持、金融支持和減輕企業負擔等手段。比如廣東省電影局發布了《關於中央和省級電影專資扶持受疫情影響影院資金分配方案的公示》,對受疫情影響影院的專項資金分配方案進行公示,共有1337家影院參與分配,分配資金數額從1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總金額達4888萬元。
深圳市影院聯合會也向本報記者表示,電影院係承租單位面積大且固定資產投資大、回報緩慢的零售業態,疫情造成的影響巨大,因此呼籲商業運營方能同舟共濟給予影院支持和鼓勵,在租金、物業管理、水電等方面給予影院幫助。
除了各地政府,企業也紛紛出台政策進行扶持與幫助,共渡難關,助力電影業走出困局。張傑透露,阿里影院、萬達影城、博納影業、橫店影視城、寧波象山影視城等先後多次發文出台了系列扶持影視業發展的政策與優撫措施。如在影片審批流程,備案審查效率、網絡平台融合發展、淨化市場環境、加大財稅方面的支持力度,減免有關稅收,房租、水電減免政策,銀行等金融機構可提供低息貸款等優惠政策等。「這些對電影產業的復蘇會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由於電影產業鏈涉及的環節較多,其效果會呈現多維度、可持續性的顯現。」張傑說。
線下轉網難成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與線下影院的慘淡經營相比,尋求轉到線上流媒體平台和網絡平台播放的電影卻風生水起,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探索發展的步伐正悄然加速。受疫情影響,春節假期伊始,徐崢執導的《囧媽》選擇跟今日頭條合作,在它旗下的多家平台上免費播放,一度引發業內爭議。而王晶執導的《肥龍過江》緊隨其後,在2月初也轉而跟騰訊視頻和愛奇藝合作,在這兩家平台上「付費超前點映」,再次引發外界的關注。
疫情衝擊之下,院轉網會否是大勢所趨呢?李學武認為,《囧媽》院轉網只是特殊情況下的個例,線下轉線上未必會成為趨勢,影院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消亡。一方面是,觀影行為本身具有多種社交屬性,包括合家歡親子時刻、情侶約會、朋友聚會等不同模式,影院也適應此模式,向1+N經營方式轉變,這是線上不可取代的。另一方面是,影院提供沉浸式觀影體驗,重工業電影視聽效果也是小屏幕、低信息量的線上觀賞難以企及的。
「關於這個其實我們也討論過,我覺得有些東西只是暫時的,但核心的方式永遠替代不了。隨着疫情的結束後,線下電影院觀眾流量會慢慢恢復回來。」陳佳健說,影院不僅僅能帶來視覺享受的氛圍,更是在未來新一代年輕人社交文化的圈子共存。而線上的平台,也是隨着新移動互聯網經濟的進步,有?各自鮮明的特點,滿足了不同消費人群在不同場合觀看電影的需求。綜合很多方面,其實這兩者可以互補,這關係到很多反應鏈。
在張傑看來,網播既是模式的創新,也給一成不變的電影產業敲響了警鐘。他指出,先例已開,線上播出究竟會繼續發展還是僅為個案,還需要等待更多片方的嘗試與時間的證明。但毫無疑問,線上免費播出已經在業內引起很大的反響。隨?國際間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和廣受觀眾的擁護,即使沒有此次疫情,這種線上發行的模式也會到來。伴隨着5G時代的來臨,將會帶來全新的視頻感官享受,電影發行渠道也會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觀眾的觀影模式也就多元化,便捷的線上觀看會成為眾多消費者的首選,線下模式會是追求高品質與休閒趣味的選擇。
行業陷困境尋突圍
實際上,在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內地影視業的發展就遭遇資本退潮的寒風而急劇降溫,影視行業入冬的聲音不絕於耳。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全國有1884家影視公司關停。中國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橫店影視城,2019年的古裝劇同比下降明顯,只佔到一成左右,且橫店影視基地周邊配套產業均受到波及。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影視寒冬論調成為行業的共識。在影視寒冬背景下,中國影視行業從資本熱潮進入退潮,再逐漸回歸到穩定和理智。」陳佳健說,2020年,作為影視行業的調整之年,依舊尚處在寒冬中,疫情的爆發,對影視行業無疑是雪上加霜,或面臨進一步困境。
至於疫情過後影視產業將如何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抵抗力,張傑認為,一是風險分散與收益互補導向的衍生產業發展模式將受到重視,改變目前中國電影行業收益單一的票房產業,拓展影視產業鏈,推動中國由單一的「電影票房產業」向「電影文化產業」逐漸轉變,發展電影衍生產業是中國電影產業突破目前單一票房困境的唯一出路;二是國內半數影院的生存狀況將更加嚴峻;三是電影行業加速洗牌,從上游製作,中游發行、院線,到終端影院,優勝劣汰的進程會加速,更加注重質量的發展;四是投資人會更加謹慎等。
陳佳健提到,疫情對院線的影響是暫時的。等疫情徹底結束後,積壓的很多優質產品都會尋找到更好的機會放映。此外,大眾也需要娛樂活動,重新回到正常生活,這時候院線將會迎來顯著性回暖。同時,這次疫情也將倒逼很多影城提升軟環境,譬如安裝新風系統、更換老舊座椅,為觀眾提供更好的觀影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