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手工家具承載木匠情懷 零瑕疵機製家品難取代
2020-04-29    香港商报
 

      懷舊風潮,讓我們可追憶心中的美好生活,也託它的福,很多舊時手工藝被保存下來。為追尋這個懷舊夢,在大埔傳統市集富善街,找上了經營皮帶銀包店的許濃遠,年逾七十的他其實是木匠,店外擺放了大堆木製家品如仔、不同形狀的木桶等,貨品就是他的作品。木匠是夕陽行業,許坦言手工幾好都不及機器做的那麼靚,但他仍樂此不疲,二話不說就幫記者圓了夢。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手工木桶種類多

  幼時鄉居有一個小木桶, 記憶中它裝的是陶瓷碟,但家人說它是米桶,暗啞的桶身,感覺年紀很大,它總放在一處小孩難觸及的地方。不知在那個時候,它不見了,只留身影在腦海裏。許濃遠店外擺放的木製家品,主要有三大類,桶、及櫃,以桶最多,許細說以功能分,有浸浴桶、浸腳桶、洗臉盆、米桶(亦是飯桶)、栗子桶、水桶等,其中米桶的模樣像極那失蹤的暗啞木桶,只差在顏色不同。由第一次見面相約做米桶,到實際落手做,隔了個半月,期間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嚴重,天氣也陰晴不定,而許的「工場」在店對面的露天停車場角落,要天氣好才能施工。

  4月16日當天,是圓夢的好日子,天朗氣清,早上8時多就開工,許濃遠說要這麼早,因為太陽11時多就灑進停車場角落,到時會很熱,他們這行是體力勞動,會感覺辛苦。同時做米桶不是一時三刻做得起,要做半天。其實為了省一點時間,他早已將十多塊做米桶的杉木預先刨好,這些杉木原先是廢棄木材,這工序原來要做個半小時。總計米桶由近8時半開始做,要做到差不多12時才完成,期間工序很多,粗略說有:再刨靚12塊上闊下窄、內凹外曲合共32吋的木塊,在木塊上方及下方部位劃線鑽洞,用茅釘將木塊串連成桶形,在桶外圍上方(即頂部)落鋁片箍實,桶底刨坑然後鬆頂箍落底板(即桶底),落鋁片箍實底部,做耳仔、做蓋、掃油上色。

  現代器材輔助省時不少

  這些工序說來簡單,但如果做時準繩度不夠,便會出現問題,如落鋁片箍實底部是最難的一步,箍太鬆會箍不實木桶,太緊則進不了桶身,經驗豐富如許,第一次落底箍時仍有點鬆,要用鋼鑿鑿去一小片鋁片再做鋁箍,然而再做的鋁箍又緊了一點點,手腳並用下仍進不了桶身,這時許變通,立即鬆開頂箍,將底板拿出,在其邊緣打磨,令到這塊板小了一點,最終底箍成功箍緊桶身。

  許濃遠說,做木器這行,一點都不能馬虎,否則做不成,也不能急,因為有很多步驟。他指現在人手做木桶已比以往省時,因為有現代器材輔助,例如令木器表面平滑有打磨機,以前是用鐮刀拉平,木亦不用人手慢慢鋸,用電快了很多。他做木器時,不少街坊圍觀,一些大讚他手藝好,有人更問價,但落實買的沒幾人。他說受疫情影響,加上上網買東西流行,過年後已很少生意,幸好子女已長大出身,又主要賣皮帶銀包,不會靠出售手工木家品為生。

  懷舊栗子桶全港獨有

  原來他做木器只不過是5年時間,原因是愛惜被扔在垃圾站的「木材」,還有是想重拾丟下多年的手藝。許濃遠在內地出生,少年時期跟隨父親到一間公司做木模學徒,後來做建築。1979年他與太太偷渡來港,展開新生活,做過小販,也數度開店賣菜、生果等,生意有起有跌,最終六七年前在富善街開皮帶銀包店。三十多年來,為了生活,他已忘卻那些做木工的日子。

  大約5年前,看到附近垃圾站的「木材」即市民不要的櫃、床等,木質仍然很好,為免浪費,他拾回來,將它們再造重生。第一次的製成品是浸腳盆及大米桶,之後亦為街坊做訂製的家具。而興起多年的懷舊潮仍未退,許的製作懷舊木家品手藝受到青睞,被邀請參與林村一個鄉村生活展覽,製作木耙、木鑊蓋、木盆仔等,不久又獲邀到創意平台PMQ元創方展示手藝,4年前他還為大埔泰亨村祠堂維修廿多張大圓並新做兩張。而最近的展示是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參與九龍城廣場舉行的「龍城國際大戲院」展覽,製造懷舊栗子桶,以澆灌水桶為模型比例,全港獨有,是他近年得意之作。

  2014年列港非遺清單

  木家具製作技藝早於2014年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以許的資歷,說得上是傳承人,但他沒有徒弟,曾有幾個女孩子想跟他學習,但最終沒成,因為沒有地方,同時製作木器要有恒心,經年累月,最基本的工具如各式刨木工具,都要自己製造,一下子的興趣不能長久。許濃遠亦不在意承傳問題,他指木家品製作早進入機器時代,其所製造產品可以達到零瑕疵,自己無法做到99%,讚美機器做得好靚,尺寸勻循。他認為人們喜歡其作品,是懷舊情緒使然。

  手工做的跟機器有什麼分別?相信是一份感情吧!看新做的米桶,桶身並不光滑,顏色有點不均勻,鋁片箍也染了點色,但它承載?製造者的心機,令用者不期然珍惜起來!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