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同行40年系列報道之三】深港冀形成優質生活圈 民生合作應有更大突破
越來越多的港人選擇到深圳發展和定居,將自己的前途寄託於深圳,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深港合作的縮影。如何讓這部分港人在深圳生活更便利,如何吸引更多港人來深圳就業、創業,成為深港合作民生領域的重大課題。多年來,在深工作和生活的港人有何感受?他們對於民生領域未來還有何期許?多位受訪者向本報表示,深圳的發展空間比香港更廣闊,生活質量相對較高,總體來說越來越便利,期待未來能夠更快速地推進港籍居民的「市民待遇」。
專家表示,深港在民生領域已經做了不少文章,由於深港兩地的社會制度不同,在民生領域的合作其實還有諸多方面亟待破題。目前,深圳已設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再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規劃,相信粵港澳優質生活圈將越來越接近現實。
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兩地交流優勢互補
皇崗村被稱為在深港人的聚集地,遍地的港式茶餐廳與港式小吃,甚至較為擁擠的街道,都讓這裏打上了「香港烙印」,也無怪乎有人將皇崗村稱為「小香港」。港籍青年方新川十年前就來到了這裏,開啟了他的「小事業」--一家小酒莊。方新川告訴記者,當時剛走出校門的他深感香港就業機會狹小,又不想給人打工,便到深圳尋覓發展機會。
在與朋友的交流中,方新川偶爾也會談到深圳與香港的對比。他說:「總得來講,大家都認為深圳與香港各有好處,但就生活質量來說,深圳還是比香港要好。不僅房租便宜,生活消費也沒有香港那麼貴。港人在深圳基本不會有不適應的問題,港式飲食隨處可見,口味不會吃不慣;並且懂白話的人也多,交流問題不大。最重要的一點,深圳人來自全國各地,我們香港人立足深圳就能放眼全國了,在這方面香港是比不上的。再加上香港和深圳的通關口岸越來越多,往來越來越方便,所以近年來我的圈子裏到深圳工作的香港青年越來越多。只要辦理了居住證,在深圳就可以享受子女教育和基礎醫療。」他說:「當然現在是疫情期間,深港兩地通關變得很困難,但這是特殊情況,我相信現在大家都覺得在深圳會舒服安心一點。」
港深兩地的合作不斷深入,港深兩地居民的交流與融合日益頻繁。時至今日,深圳青年前往香港工作生活已成常態,而港人在深圳工作乃至定居也不稀奇。
2018年9月1日起,按照《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只要在深圳的香港居民辦理了「居住證」,就能在深圳享有子女義務教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公共就業服務、法律服務、公積金及社會保險等權益。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閣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近幾年每天往返於港深之間的跨界上班人士超過4萬,其中居於內地(大部分在深圳)跨界到香港上班的超過2萬。而居於香港入內地工作的也有1.7萬以上。這說明深港兩地間的交流相當活躍。
創業就業更加便利
為了能讓香港青年在深圳更加便利地就業、創業,去年7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工作方案》,從財稅政策支持、創業環境打造、配套設施完善、深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發力,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建設。該《方案》提出聯動港澳打造高端科技創新合作平台,建立一批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為入駐基地的企業和項目團隊提供研究開發、技術轉移、科技諮詢等服務,持續提升孵化企業的創新能力。
曾在英國留學的香港青年劉展博選擇加入朋友在深圳的公司,成為一名來深創業者。他向本報記者表示:「香港青年的視野與平台是獨特的,他們可以作為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樑。而內地很需要這樣的橋樑,這也是香港青年在內地或者在深圳最大的價值之一。」
對於港人在深圳的創業,劉展博說:「我們在深圳辦公司還是有不少優惠政策的,比如場租補貼、社保補貼等,深圳政府相關部門對香港青年的行政效率也很高,我深刻體會到了深圳對於我們香港青年的誠意。當然,我們最看重的還是機遇和發展前景,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中心城市,科研力量強大,區位優勢也明顯,前往珠三角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很容易,回香港也方便,這對於我們創業是非常有幫助的。去年8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說:支持深圳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推進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或者說『同等待遇』,這一點讓我們非常期待。」
張玉閣也表示,目前,深圳為了香港青年來深工作創業做了許多值得肯定的工作。比如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在深創辦企業可享受社保補貼、場租補貼、初創企業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等各項扶持政策。同時,深圳還加強遴選各種港澳青年創業項目,並給予資助。針對在深工作且符合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認定條件的港澳青年,深圳將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的稅負差額給予補貼。這些措施毫無疑問都大大提升了深圳對香港青年的吸引力。
教育政策日趨開放
羅湖作為深圳最早的老城區,與香港交流十分密切。從跨境學童到深港青少年的夏令營交流活動、兩地居民的文化社交生活,從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到產業經濟的協同發展,羅湖與香港早已密不可分。
港籍居民盧嘉欣女士自25歲起就離開香港,隨丈夫在內地多個省份經商,十餘年前在羅湖百仕達花園五期定居。說起在深圳生活的感受,她首先想到的是生活壓力比香港小。以物業費為例,單價與香港天差地別,但從服務上來講其實也差不太多。在深圳的生活,壓力確實沒有在香港大,還有這次疫情的防控,深圳給人的安全感還是很強的。
盧女士表示,在她這個年紀的朋友圈中,最關心的是子女在深教育問題。
據了解,大部分在深的香港家庭為孩子規劃的升學之路是:將在深圳的學習作為過渡,最終參加香港中學學位分配或者參加香港文憑試。2001年,經深圳市教育局批准,羅湖區委、區政府為落實深圳市政協提案,在羅湖創辦了一所港人子弟學校,即深圳市羅湖港人子弟學校。近20年來,深圳羅湖港人子弟學校已經成為深港兩地教育交流的一座橋樑。此外,港人在深圳還有深圳市東方香港人子弟學校(東方英文書院港台部)、深圳市耀華實驗學校等私立學校可以選擇。而盧女士認為,目前適合港籍子弟入學的學校仍然較少,不少好友的子女仍是跨境學童,或者與父母兩地分居。
2017年,港籍兒童在深圳積分入學政策正式實施,香港學童可以與內地孩子一樣就讀公立學校。同樣是2017年,深圳市對非深圳戶口的民辦中小學學位補貼也有所提高,小學每人每年補貼最高7000元,而中學則每人每年補貼最高9000元。只要是申領了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港澳台適齡兒童,亦可享受此政策。張玉閣認為,目前來看,政策上深圳的教育對於深港兩地的孩子來說,逐漸趨向開放與平等。
還有好消息稱,深圳很快將有一批新的適合港人就讀的學校,比如深圳市哈羅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深圳市前海禮德學校與香港共建港人子弟學校等。此外,深圳還將進一步完善在深港澳籍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在深就讀初中的港澳籍畢業生可按規定參加中考,與非深戶籍初中畢業生同等條件錄取。
醫療合作造福兩地
除工作與教育,港人最為看重的還有醫療。作為世界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之一,港人對於港式醫療服務有絕對地青睞。2012年7月1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稱港大醫院)在深圳落成。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長者醫療券內地首個使用點,港大醫院服務跨境香港醫療券長者逾2萬人次,成為深港跨境醫療的重大突破。
關於醫療服務,盧女士亦有發言權。因她的公婆亦同住深圳,以往如果身體有不適,還需要回香港就診,而如今在港大醫院可以直接使用長者醫療券,非常方便。
除了港大醫院,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是深港醫療合作項目的代表。在港執業20年的香港眼科醫生林順潮北上深圳,創辦內地首家香港獨資眼科專科醫院,將港式醫療服務帶進深圳市場,成為實踐了在深圳開業、在內地擴建、在香港上市流程的成功範例。截至目前,已有7家港資獨資醫療機構在深圳執業註冊和營業。林順潮曾表示,「我們不僅是為內地居民提供香港先進的眼科醫療,更想開個好頭,鼓勵更多香港醫生前往內地辦醫。」
未來焦點轉向民生
雖然目前港人在深圳工作生活的便利程度比起以前有了較大進步,但仍有諸多問題待解。張玉閣表示,深港合作的政策關注點正在轉向一個個來深港人的個體。但這種轉向其實才剛剛邁出一小步,前進的步伐也比較艱難。因為內地的政策和香港不一樣,在某些方面即使落實了對港人的同等待遇,也難以滿足港人的期望。比如社保、公積金,很多在內地工作的香港居民,他們對買社保其實並不感興趣,反而希望能夠豁免在內地的社保。因為他們自己在香港是不交社保的,港人有強積金同時也比較鍾情商業保險,他們普遍認為這兩項就可以保證未來的養老問題。
又比如個人所得稅,香港的個稅非常低,如果港人在深都普遍享受了「雙十五」的稅率,恐怕也不妥。還有教育和醫療,目前的政策對港人肯定還是有不便。比如,去年中央提出的「惠港16條」提到要繼續推進落實香港人在深圳的同等待遇,但這裏面還有很多東西需要進一步明確。
張玉閣表示,如今往來深港的大部分人都是服務業人士,這正說明了深港之間的合作模式不斷進階、合作領域不斷拓展。以前來深圳的港人是製造業或者是內地生產線的管理者,現在可能大部分是金融從業者、律師、會計師等。來深港人從事的產業越來越高端,他們對營商環境、對香港體制和內地體制的對接要求更高。這也是倒逼兩地政府提升營商環境、生活環境和兩地交流的動力,民生政策是吸引人才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