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處廣東省南部,西背珠江口、南望南中國海,擁有約1180公里海岸線。人們靠水吃水,對海神、河神特別崇敬,因此形成了豐富的香港「水神」信仰系統。
香港的水神信仰包括了天后(又稱媽祖)、洪聖、譚公、龍母和北帝。他們的廟宇分布於香港各處,都是歷史悠久的建築物,而與他們相關的神誕活動不少已獲2014年發布的《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收錄。它的第3.15項為「北帝誕」,而其下分別收錄了「長洲」和「梅窩」兩處的賀誕活動。
宋代起廣受帝王褒揚
北帝,全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虛師相金闕化身蕩魔永鎮終劫濟苦天尊」,通稱「北極玄天上帝」,民間俗稱玄武大帝、上帝公等。相對於為數眾多的天后廟(據《香港天后廟探究》推算,約有350間),本地北帝廟的數量並不多,大多冠名為「玉虛宮」或「玄天上帝廟」。據宋代筆記《五色線.卷上.龜有八名》引《雜俎》說,龜有八種稱呼,第八種為「玉虛」,而玄武大帝的外形為一足踏龜、一足踏蛇,是龜蛇合體的玄武的演化,故其廟名之曰「玉虛宮」。至於「上帝」一說的來源,據屈大均《廣東新語.神語.真武》記:「真武亦稱上帝。昔漢武伐南越,告禱於太乙……太乙即上帝也。」由於漢武帝得到上帝的祝福而平定南越,故從漢代起,越人多祭祀上帝。
自北宋以來,代表北方星辰的玄武被道教吸納為主理北方的天神,歷受各代帝王賜封。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北宋太宗敕封北帝為「翊聖將軍」,掀開了帝王賜封北帝的序幕。嗣後的真宗、欽宗均有賜封。到了元代,北方遊牧民族蒙古入主中原,因北帝為主理北方之天神,故對他特別尊崇。據記載,在元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冊封北帝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
信仰來自清朝漁民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兩次敕封。靖難之變後,成祖朱棣除了冊封北帝為「北極震天真武玄天上帝」外,還在全國各地大修真武廟,甚至連明朝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之中亦建有真武廟,可見其信仰之盛。經歷了宋、元、明帝王的宣傳,北帝信仰推廣至全國各地,其中尤以臨海的粵省更為香火鼎盛。據《廣東新語》記,「吾粵多真武宮,以南海佛山鎮之祠為大,稱曰祖廟」。而此廟在清雍正三年(1725年)獲朝廷詔予祀典(見《修浚旗帶水記》),可見其信仰之盛。
香港多粵省移民,而且早期又是漁民聚居之地,所以北帝的信仰在清朝時期由原籍惠州、潮州及廣州的漁民帶到香港。以長洲玉虛宮為例,便是由當地漁民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遠赴惠陽迎接北帝神像,後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集資建成的。
作者簡介:葉德平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作家聯會會員、「歌唱夕陽天:序曲——圍名歌推廣先導計劃」研究計劃主辦人(由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坑口區鄉事委員會六十周年特刊主編。著作包括《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