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虎地坳村10年前被列入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有三分一面積面臨清拆,其餘的雖劃為農業及自然保育區,亦不是免死金牌。為保住家園,一些村民2014年開始將村落的文化歷史及自然生態向外推廣,冀人們了解及珍視虎地坳村的價值。進行多年的積極保育文宣運動近來終獲得小小回報,服務該村多年的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成功申請鄉郊保育辦公室(鄉郊辦)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款項194萬元,進行為期2年的文化復育計劃,有百年歷史的七彩古井將會復修,亦會設立故事館,展示及介紹村落的文化及自然寶藏,其中包括鮮為人知的艦長故事。
村民積極保育好令人感動
虎地坳村為一條非原居民寮屋村落,上世紀50年代初陸續有內地人移居,初期聚居潮州人,其後來了東莞及客家人,主要務農、養牲畜及養魚。村中人口最高峰時有300多戶,接近2000人,但兩度受周邊要發展設施及整理河段(梧桐河)影響,目前只有133戶,約500多村民(計及受東北發展計劃影響的村民)。農耕年代早已過去,村中現在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一批中年人士最關心村落,他們所成立的虎地坳居民福利會(福利會),研究村落歷史、保護相關文物、保育生態,並不時推出導賞團。
路德會社會服務處社區發展組項目發展主任麥鋒慈表示,村民對保育自己村落付出很多,如多個晚上出動找螢火蟲,烈日下在山頭為植物淋水,還有專誠往院校分享及商討合作,「好令人感動,我們向鄉郊辦申請,很大原因來自街坊,我們重視村民的參與,他們熟悉自己的居住環境,所以計劃內的導賞團,村民是骨幹成員。」
於半年內同時成立故事館
鄉郊辦隸屬環境保護署,2018年7月底成立,工作目標是保護偏遠鄉郊地區的自然生態、活化村落建築環境,以及保育人文資源和歷史遺產,旗下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讓本地非牟利機構和村民互動協作,在偏遠鄉郊地區(大嶼山除外)推展多元及創新的保育活動或計劃提供財政援助。麥鋒慈說,成功申請資助計劃的大多是環保團體或院校,社福機構較少,他期望今次路德會的成功,亦可成為示範作用,會有更多服務鄉郊的社福機構去申請資助。
虎地坳村文化復育計劃於明年3月1日開展至2023年2月28日。項目開始半年內成立故事館。故事館的選址是村民空置的千呎村屋。成立前會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對象是村民、KOL(網紅)等,所搜集回來的故事會作有系統記錄,成為故事館的展示材料,展示形式包括文字、圖片、文物及模型。
更有虎地坳十景可談可看
虎地坳居民福利會主席廖志協說,村落有很多東西可以說,如上世紀初葉KCR(九廣鐵路)在虎地坳開礦的歷史、中葉的農耕情況,節日性活動如盂蘭勝會、呂祖誕等,亦有十景可談可看,包括古井、石陂頭、KCR紅磚拱橋、高腳屋、花海魚塘、桃花山、戰壕、文明廟、螢火蟲基地及蝴蝶園,有些景觀更可以模型展示,如文明廟、高腳屋。村內也有好些獨特的人物可說說,如梁桂明的「艦隊」故事(詳見配稿)。
路德會石湖社區發展計劃社區工作員黃銘謙說,導賞員會帶領市民看故事館、看實景,第一年豁免收費,第二年才正式收費。其中市民定必看到的實景是七彩古井,它會維修後才開放給參觀。現時古井被鐵皮覆蓋,進入的小徑破爛,毗鄰為村屋,可供近距離參觀的空間太小。黃說,計劃與相關村屋屋主商討擴闊古井周邊空間,配以壁畫作美化;此外,古井是用礫石堆疊而成,專業人員會抽乾水後進行結構穩固工程,令古井不因年月倒塌。
陽光照古井礫石幻變色彩
古井因何出現,廖志協說,追尋歷史期間,發現KCR是1911年入來開礦建設華段及沙頭角段,1950年搬走,推算水井是聚居在山下的工人為煮食而開挖,有百年歷史,它80年代還可飲用,後因地下水受污染才不用。古井最特別之處是用山上礫石砌出來,十分古雅,它在不同時間的陽光照射下各有特色,當水多濕氣重,石頭顏色沒那麼鮮艷,當到冬季乾爽日子,呈現如七彩顏色,所以叫七彩古井。廖相信今次維修可印證歷史,「古井是沒有井頸,說明附近沒有小孩,即不會是一般村民用。另外,有村民說60年代古井覆蓋了四塊大麻石,未蓋之前,見到石頭有字,若揭走麻石,見到『中英公司、KCR或羅湖公司』這些字,便可確定了。」
愛國村民打造航母「特區號」
虎地坳村民梁桂明,人稱「明哥」,但他其實也有一個較少人知的綽號「艦長」,艦長之名來源於他親手製造的遙控航空母艦模型「特區號」及潛艇模型「鯊魚佬」,航母在小魚塘的英姿7年前曾被拍下並參與攝影展,由此引來電台拍攝短片,潛艇則在一個電視節目短暫出現一兩秒。明哥的製作模型愛好在村中已周知,外人就不太清楚,未來將會在故事館介紹,在一些特定場合還會展示。
明哥親手製造遙控模型
64歲的梁桂明幾歲大隨母親偷渡來港,在空氣清新,樹草環繞、貓狗伴玩的虎地坳村成長。他小時沒有玩模型,2002年突然做出大製作。那年,南海揭起風雲,東協10國與中國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 自言是愛國人士的明哥,發出「中國那麼大,為何沒有航母守護中國生命線『南海』」的問號,於是從事汽車維修的他,做了一隻航母模型安慰自己,同時也做潛艇模型。
航母取名「特區號」,原型取自二次大戰時被日本炸沉的英國航母,製作時間超過一年,航母約5呎長,闊逾呎,重量有二三十磅,艦面有幻影戰機、F16戰機、直升機、對艦及對空導彈、指揮塔、軍用雷達、巡航導彈等。潛艇稱為「鯊魚佬」,因頭部像鯊魚,它約4呎長,圓周約8吋,重十多磅,配備魚雷及反艦導彈。
明哥說,他製作的模型獨特處是全部材料都是從回收場執回來改裝,如航母的船殼是最薄的鐵板、艦面的人及飛機都是棄丟的細路仔玩具,潛艇是用膠喉做身、膠漏斗做尾部、船頭則用大光燈頭、船尾頁是電腦抽氣扇、控制塔是鐵天拿水罐。模型用上被人丟棄的物料原來是明哥對兒子的心意,他希望向兒子做示範,玩具不好亂掉,是可以改砌來玩,如爸爸的艦,不是用錢買回來,不過這場環保教育,據悉效用不大。
潛艇「鯊魚佬」從旁護航
兩模型船來年或要多多出巡,明哥早前特地從貨櫃拿出來試水,黃銘謙、廖志協等人在旁觀看。不過因遙控電池有問題,在小魚塘的航母走得很慢,還有點傾斜。明哥解釋航母上闊下窄,保持平衡最難。潛艇則有死穴,它只能浮進及潛,不能在水底潛控,即不可令潛艇在水底向前向後推進,原來明哥買不到遙控,那是軍用的海底聲波雷達遙控,市場無得賣。
「特區號」及「鯊魚佬」昔年初做起時曾威風八面,航母在梧桐河拖着漁網,潛艇從旁驅魚,收穫過好幾百斤鯉魚、鯇魚及白。梁桂明的願望是未來可製作巡洋艦模型。他指,正式軍事用的艦隊,除了航母、潛艇,還包括巡洋艦。(記者 鄭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