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何加祺報道: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20年新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政策,支持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年前夕,廣東省人社廳發出通報,廣東將積極配合港府實施「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開發2000個大灣區內地就業崗位,鼓勵和支持港青到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城市工作和發展。對此,本港多個團體的青年事務代表向本報表示,以往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內找工作時有如「瞎子摸象」,而這次措施是直接資助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更像一個「配對」,是促進大灣區內青年人才流動的試金石。特區政府應要不時優化措施及推陳出新,以吸引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
就業創業乃人才流動試金石
粵港澳大灣區與香港息息相關,新份施政報告中亦有多項支援本港青年到大灣區發展的政策。青年民建聯主席施永泰表示,報告中提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及「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都是促進大灣區內青年人才流動的試金石。他指,以往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內找工作時苦於不知途徑,對求職公司也沒有了解,而這次措施直接資助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更像一個「配對」,讓香港青年更容易找到預期工作。他認為現在是一個好開始,但之後還要走很長的路。
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動委員會執行主席蔡德昇非常歡迎施政報告中提到的相關政策,他希望特區政府可以有一個專責委員會來檢討大灣區青年發展的政策成效,做更多的研究,收集更多的資訊,更頻密調整和修正這些計劃。
製造機會令港青了解灣區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三屆委員會副主席、經民聯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梁宏正亦指,報告中提及不少新政策與年輕人有關,反映政府關心年輕人。他指,宣傳永遠不會夠,今年大家肯定是對大灣區有了更多的認知,但要發掘更多成功的例子讓年輕人知道,當他們見到成功例子,反而有更大誘因令他們到大灣區發展,而政府建立一個給年輕人去發展的舞台,才是最重要。
對於現時有部分年輕人抗拒到內地發展,梁宏正認為,年輕人比較傾向相信身邊的成功例子,如身邊的朋友成功到大灣區發展,他們便會有信心;反而若政府硬推政策未必是好事、亦不會有太大成效,當然亦要做好宣傳,製造多些機會讓年輕人親身到大灣區了解。
蔡德昇亦指,港青暫時還有一些優勢,包括在英語和國際化上,但這些優勢已收窄了不少,再過5至10年,這些優勢有可能完全消失;所以,必須盡快到大灣區發展,而且必須要有一個心態,就是大家只是平等競爭。
拓港青內地實習交流平台
施永泰認為,不少港青對於到內地發展有抗拒或擔心,主要源自制度差異、資訊不足,以及缺乏人脈。他指,要讓港青更早接觸、認識內地,特區政府以至其他民間組織可以開拓更多港青到內地實習交流的平台,提供更多地區、企業選擇,更多實習名額、更豐富多彩的活動。此外,特區政府也可與內地政府做好政策對接,盡快將國家便利港人內地生活工作的政策具體化,並加以宣傳。對於有意前往內地或已經在內地發展的港青,特區政府可以提供適切輔導支援、提供資訊和職業培訓等,協助港青在內地更順利學習、工作,創業和生活。
隨大灣區內地城市急速發展,對港青而言,大灣區發展創造了更多發展機會,特別對於專業人士以及一些在香港發展空間有限的產業人士。
施永泰說,香港產業單一,無法為所有青年提供所有的產業選擇,而在大灣區產業分工,城市融合的過程中,港青可以把自己的專業技術帶到大灣區不同城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此開拓自己的事業,同時以香港之所長貢獻國家之所需。
構建青年置業階梯
【香港商報訊】記者何加祺報道:本港不少人為「上車」而要「死慳死抵」,惟隨樓價不斷上升,年輕人要成功「上車」仍是十分渺茫。
不少人也渴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安樂窩,但本港土地房屋問題嚴重,要解決也不是易事。梁宏正表示,房屋雖然是青年面對的問題之一,但也是整個社會所面對的問題。他認為,政府要有一定清晰的房屋政策,即使樓價下跌也未必是好事,反而政府要幫助創造財富,「一塊餅應該要做大,而不是光想怎分。」香港是一個創新的社會,有不同的選擇,最重要給予年輕人希望。
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動委員會執行主席蔡德昇則指,因為置業困難,不少年輕人出來工作便申請公屋,有時也導致他們不願意加薪升職,害怕超越申請公屋的門檻。而要協助青年人置業,只有增加土地供應或起樓,以及建立一個置業階梯。
三管齊下增土地供應
土地供應方面,蔡德昇指,現時最多人討論的是「明日大嶼」及棕地,這兩個選項必須雙管齊下,因沒有「明日大嶼」、沒有一個一大片土地供應的計劃,現時棕地的業主必定不會輕易放開他們的土地,在土地上的作業也不容易找到地方代替。他又說,在「明日大嶼」落實有土地供應之前,政府也應該考慮沒有生態價值的郊野公園邊陲地;只要政府三管齊下,短中長期的土地才能以合理的價錢獲得提供,也不會進一步大幅度推升未來的樓價。
建立置業階梯方面,蔡德昇指,政府應該根據香港整體人口收入分布建立置業階梯,「其實政府現在已經有一個,但在居屋和私樓中間的幾個計劃數量非常少。」而政府在賣地時,除了在限尺和單位數目作要求之外,也可研究是否可以在建築成本上有要求,要求發展商不需要建太豪華的單位。
減低去年置業成本
施永泰表示,香港樓價被評為全球最難負擔之一,對一般年輕人而言,供樓負擔十分吃力,若樓價長遠升幅比薪金高,青年人要置業更見艱難。他建議政府減低青年置業成本,在符合特定條件下,寬免真正首置自住買家的物業印花稅及按揭保險費,以減低真正用家的置業成本。
他續說,現時政府倚靠多個非政府機構興建青年宿舍,加上本港建築物和住宿條例規管十分嚴格,推行青年宿舍計劃進度緩慢,故認為政府應加快落實尚未有時間表的項目工程及擴大計劃規模;政府為改建房委會工廈為青年宿舍,提供相關法例及指引,加快推行青年宿舍計劃,以紓緩青年短期住屋問題,為本港無房青年解決過渡性的住屋需求。
不同層面推青年實習計劃
【香港商報訊】記者何加祺報道:受前年修例風波及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港失業率高企,應屆畢業生要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並非易事。蔡德昇認為,年輕人畢業後普遍只有兩條出路,包括繼續學業、出來工作或創業,而這兩個選項也包括在本地或到香港以外。他又指,政府可以藉這段時間資助青年人繼續學業,包括在香港和大灣區,甚至報讀海外大學在香港舉辦的課程。
經濟低迷,要「保飯碗」已不容易,畢業生要找「筍工」更是難上加難。蔡德昇表示,本地方面,現在最主要面對這個問題的是剛剛畢業、沒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目前企業如有職位空缺也偏向聘請有經驗的青年人。短期而言,他認為政府可以資助企業聘請一些沒有工作經驗的青年人,增加他們的競爭力;長遠而言,政府也應該盡早在大學甚至高中推出不同時間長度的青年實習計劃。蔡德昇認為政府可以加大力度,資助企業聘請年輕人到大灣區工作。
梁宏正亦指,畢業生的出路主要有3個方向,包括找工作、繼續進修、選擇「Gap Year」(空檔年),想清楚下一步該如何走。他指,在外國也有不少年輕人會在畢業後也選擇「Gap Year」,可遊歷一下世界,累積不同的經驗,再去想想未來的路,例如參加工作假期,雖然現時疫情問題無法旅遊,但若有時間的也可選擇到不同國家先隔離、再體驗。
施永泰表示,目前勞工市場競爭激烈,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競爭力較弱,有機會被其他較高競爭力的勞工取代,故此青年民建聯建議政府重推大學生就業培訓計劃,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就業協助,僱主若聘請應屆畢業生及向他們提供在職培訓,就每名受聘大學生名額,獲發放每月5000元培訓津貼,最多6個月。
他續說,由於預期青年失業率將有機會急升,加上不少行業受到嚴重影響,停止新的招聘,令青年就業的情況更為艱難。青年民建聯要求政府增加就業職位空缺,以合約形式聘用本地青年,亦應優先聘用應屆大學、副學士及中學畢業生。他又提到,大部分學生也是在學習之餘同時會兼職工作,但疫情令學生的兼職工作停頓,收入大減,故建議政府在學費貸款的基礎下,推行生活費貸款計劃,讓有需要的青年可以貸款,以支援他們需要的生活開支。
與青年用心溝通化解矛盾
【香港商報訊】記者何加祺報道:本港在過去一年多經歷了修例風波,導致社會嚴重撕裂,部分年輕人亦開始不信任政府,要化解這段深層次矛盾,並非一朝一夕可解決的事。
重整新聞資訊公關策略
要解決青年與政府矛盾的關係,不可能「一本通書睇到老」。施永泰表示,有智庫研究顯示,現時近八成青年不信任政府,他認為要化解矛盾,政府必須檢討現時政策疏導民怨、增加工作透明度、增設資料研究及改善資訊流通。他指出,從前年修例風波中可以看到,政府在處理謠言及公共關係處理上有不足之處,面對市民意見及誤解,未能迅速地作出回應。
他認為,特區政府必須強化政府新聞資訊傳遞及政府政策的宣傳效率,重整及統籌新聞資訊及公共關係策略。青年民建聯建議,政府派出各政策局的政治助理定期舉辦座談會或到學校聽取青年意見;政府亦可參考各政策局及政府部門在制訂所有政策時,必須評估有關政策對家庭影響的措施,而在公眾諮詢過程中,如有對青年可能構成影響的新政策,亦應徵詢青年意見。
至於在政黨層面上,要獲得青年信任,提出的建議需要貼地、可行及有建設性。施永泰又認為要時刻做到「急青年所急」,並充分了解青年需要及心態;同時也要加強與政府溝通,確保民意可以達到政府各部門。
多做實事挽回年輕人信任
梁宏正就認為,和年輕人溝通不要怕,政府官員也好、政治人物也好,大家也做過年輕人,知道年輕人想要什麼,最重要是用心去溝通,若不肯用心的話便沒意思。他又說,明白有時候是需要數據去支持一些政策,但也要「用心去說」,即使不贊同也可以溝通;同樣地,也不是年輕人說的都要支持。
蔡德昇亦稱,互相信任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建立的,在經過社會事件和香港國安法推出後,香港重新回復比較平靜的時候,特區政府要在這段時間爭取做實事,才可以慢慢挽回青年人的信任。他建議,未來政府在推出不同的政策時,應更加多解釋給市民,尤其是普通市民知道,這些政策對他們有什麼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