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山廈村打醮取神水佑安康
2021-01-20 03:32    香港商报
 

 立村300餘年的元朗山廈村在踏進2021年舉行每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在1月13日至17日(庚子年農曆十二月初一至初五)舉行3日4夜的保平安祭祀儀式。在疫情影響下,從前上百近千圍觀者的場面不復見,數百海外寓居村民亦未能返鄉慶賀,惟由祖先流傳下來的打醮傳統依舊保持,村民興高采烈地拿取「神水」回家以保家宅安康,代表村民侍奉神明的5名緣首合作無間,有序地完成迎神、啟人緣榜、行香,頒赦、放生、早午晚拜神、祭幽等儀式,而該村為醮會新製的兩隻東莞麒麟,威武輝煌,為醮會添上熱鬧氣氛。

 疫下僅少數海外村民回鄉

 庚子年屏山鄉山廈村十年一屆太平清醮建醮委員會主席張偉琛表示,山廈村舉行太平清醮歷史不可考,但據村中90多歲的父老說,小孩時已參與過醮會,因此推算山廈村的太平清醮最少有過百年歷史。97歲的張日祥正是他口中的父老,他說自己出席過9屆(十年一屆)打醮,參與籌備也有7屆。山廈村是單姓村,村民都姓張,立村歷史有300多年。據《屏山鄉山廈村張氏宗祠重修竣工開光特刊》所載:「我村自始祖植臣公字祝平號永安,乃明朝八品官,原居東莞;因業鹽而南來,見行者讓路,耕者讓畔,父慈子孝,此乃仁者之地,卜居橫洲。清順治年間遷居山廈村。」從這段記載,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1),張氏族人就已遷居山廈村現址。

 與新界大多數鄉村一樣,山廈村村民早年靠務農為生,種稻米、蔬菜,更出名種甘蔗,並建造蔗寮製造蔗糖,自給之餘,也運往元朗出售。不過,山廈村蔗糖不敵來路貨,上世紀50年代蔗寮結束,到60年代,因水源不足,務農漸艱難,一些村民往海外謀生或出外工作。張偉琛說,現時山廈村約有500戶,本地及海外村民1700人,其中500多人在海外。因疫情肆虐,只有少數海外村民回來參與。

 取消神功戲改演出木偶戲

 張敬發是海外回來參與打醮村民之一。他說,重陽時就從德國回來,在村內隔離兩星期,但太太及子女等5人仍留在德國,總計回來的海外村民有20多人,約500人因疫情緣故未能回港,他大嘆無奈。雖然醮會人流大幅減少,氣氛比上屆差了一截,但他指太平清醮主要是拜神祈福。事實上,村民無論是海外或本地,都大力支持醮會,建醮委員會副主席、山廈村村代表張木林說,每戶科款7000元,人丁500元,預算經費400多萬元。受疫情影響,今屆打醮沒有搭大棚演神功戲,只搭小棚供木偶戲演出,亦不設賀醮齋宴,然實際支出仍有待點算。

 相比其他村落的打醮,山廈村的亮點活動包括相信是全港獨一無二的居民排隊取「神水」,以及圍村少有的舞東莞麒麟,還有華山粵劇團睽違該村70年的廣東木偶粵劇演出。

 新製兩隻東莞麒麟添熱鬧

 醮會第一日(13日)啟壇前有「取水」儀式,即到村旁古井取水貯於大缸中,經符籙去污、密封後置於醮壇,直至醮會結束再分給鄉民。但聽80歲父老張旭泰說,二三十年前古井受污染,於是轉用水喉水。「取水」儀式在早上8時舉行,過後有後續,就是村民同樣會取水,這一大缸村民專享水喉水放滿碌柚葉用作潔淨,大批村民肩上有擔挑,擔下繫兩個紅色膠桶,井然有序地逐個取水,這種擔挑水桶陣,有一點點歷史感覺,讓人想起60年代的制水情景。張旭泰說,很小的時候就在醮會拿取神水,盛載器皿一向是紅色水桶,水拿回家用來煲茶、煮飯,可保你家庭幸福,長命百歲。

 現時新界圍村舞本地東莞麒麟不及從前興盛,只有幾條鄉村仍有舞,山廈村是其中一條,每逢醮會,更會訂造全新麒麟,以在醮會迎神、迎賓、隨隊行香、送神等。據負責紮作的冒卓祺師傅介紹,麒麟被用上顧繡圖案,上半截共5層各有不同故事圖案,如二龍爭珠、雙鳳朝陽等,後半截則有碎花、蝴蝶、麒麟等圖案,全被還綴有兔毛花邊、針縫五千塊銅片。麒麟頭有鳳凰、鯉魚、麒麟吐玉書、鰲魚角的立體紮作。整隻麒麟看起來十分亮麗,舞動時威武輝煌,令受疫情影響的醮會添上點點熱鬧氣氛。

 禮聘華山木偶粵劇團演出

 今次醮會沒有神功戲,但酬神戲碼仍有,禮聘華山傳統木偶粵劇團演出七本廣東手托木偶粵劇。今年73歲的班主陳錦濤是首次帶班(20至25人)為山廈村演出,之前一次要數到1950年,那時由其父親帶班做木偶戲。他說,不猜度是否因疫情緣故才有今次演出,只謂做木偶戲是祭神儀式,做出來給神看,他感到榮幸。而大會亦不時廣播呼籲醮場內各人保持距離,亦不要圍觀木偶戲,在遵守防疫規定下做好村中十年一次的大事。(記者 鄭玉君)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謝燁挺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