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白宮易主 對華博弈仍存 專家籲中美建全新對話機制
2021-01-22 01:17    香港商报
 

 過去4年,特朗普在全球大肆掀起保護主義並對華進行貿易戰,最終損人害己;拜登執政的未來4年,中美經貿關係將如何發展?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分析,中美貿易戰或將有所緩和,雙方同時逐步取消加徵關稅的可能性存在,但拜登實施以工人為中心的貿易政策,意味着其必然還是貿易保護主義。拜登或將以重構對美國有利的規則來制衡中國。專家呼籲,中美建立全新對話機制,加強溝通,美國更應放棄「霸權心結」,做好自身發展,方能走出雙邊衝突。

 貿易戰損人害己 特朗普完敗

 「對華貿易戰,特朗普什麼便宜也沒佔到,可以說是以失敗告終」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本報表示,特朗普2018年發動貿易戰,要求每年中國減少對美10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根據美方公布的數字,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前美國對華貿易逆差3470億美元,2019年降到3456億美元,僅僅減少了14億美元。

 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委託牛津經濟研究院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近幾年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衝突直接損害了美國經濟,導致美國損失多達24.5萬個就業崗位。主要表現在居民消費價格上漲、推遲和取消投資、家庭財富縮水、企業競爭力下降、供應鏈中斷等多個方面。

 上述報告假設了未來兩國經濟關係的兩種情景:若關稅和貿易緊張局勢有所緩和,到2025年將使美國實際GDP增加1600億美元,增加14.5萬個就業崗位。如果兩國關稅和貿易緊張局勢有所升級,將導致美在2022年減少73.2萬個崗位,到2025年減少32萬個崗位,未來5年美國實際GDP增長可能會減少1.6萬億美元。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對本報介紹,中美之間製造業幾乎沒有競爭,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主要是最終消費品和中間產品,並沒有原材料、農產品、工業製成品。美方對中間產品加徵關稅,實際上是增加了自己下游產業的成本。中國出口美國的最終消費品,是美國自己不怎麼生產的產品,因此加徵關稅保護的不是美國,而是其他如墨西哥、越南等國家,對美國其實沒有任何意義。「美國加徵關稅是一個非常失敗、非常無效的策略,傷人害己」。

 此外,在周世儉看來,特朗普的失敗還在於,其4年「美國優先」主義甚至打擊盟友,最後西方出現「爹死娘嫁人,自己顧自己」的局面。而中國在2020年取得了外貿、外交兩大勝利,先後完成RCEP和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特朗普肆無忌憚的打壓中國,實質是想孤立中國,但最後被孤立的恰恰是美國。

 暫時擱置貿易戰 摩擦稍緩和

 周世儉認為,拜登上任一兩年之內首先要解決的是國內包括疫情、經濟、分裂三大問題,需要收拾特朗普留下的大爛攤子,否則無法立足。穩定好國內之後,拜登還要修補盟國關係,所以兩年之內都不會集中力量對付中國。他分析,拜登會打壓中國,但會按照規則辦事,政策可預測性和市場確定性增加。中美關係不會回到以前,但也不至於再惡化,貿易摩擦會有所緩和。不過,鑒於一定過渡期和政策的慣性,拜登仍會延續特朗普加徵的關稅。他表示,去年3500多家美國大中型企業就加徵關稅問題聯合到紐約國際貿易法院起訴美國政府,預計2021年8、9月期間法院會作出聽證結論,一旦裁決特朗普政府加徵關稅是錯誤的,屆時拜登將面臨選擇。

 實際上,大選後拜登已表示不會立即取消關稅,並稱將對第一階段協議進行全面審查,徵詢亞洲與歐洲傳統盟國的看法,以便制定一致的戰略。在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看來,關稅可以作為一個和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在下一輪談判中解決美方關心的問題,比如所謂知識產權保護、國企補貼、強制技術轉讓等問題。不過,拜登能夠把加徵關稅作為對華籌碼的期限,取決於美國的經濟形勢。如果長期維持加徵關稅可能對美國的經濟復蘇不利。拜登和團隊承認,與中國打關稅戰,最後美國會受到更大傷害。此外,與特朗普政府不同,拜登政府的對外經貿政策受國內利益集團影響較大,一些利益集團會向拜登施加很大的壓力,因為關稅對他們不利。

 屠新泉認為,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符合雙方利益,尤其在知識產權、金融開放等問題上,受到美國的肯定。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稱,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是成功的,已經為中國對美企的結構性政策帶來「巨大變化」。屠新泉分析,拜登上台後,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不會重談,亦不存在第二階段協議的談判,如果拜登就貿易問題與中國進行談判亦會是另外一個概念或名字。

 科技較量料加劇

 中美需要從雙邊貿易衝突中走出來,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近日對此提出三點建議,包括建立全新的對話機制、移除關稅和重啟雙邊投資協定談判來解決中美經貿中的結構性問題。屠新泉認為,中美雙方第一步可以商談關稅移除,不一定要有多快,也不一定全部取消,但一定要啟動,一起營造友好的氛圍,這個很重要。「如果中美雙方能夠開展對話談判,雙方同步降稅,應該是有可能的」。

 周世儉認為,中美雙方應該加強溝通,恢復奧巴馬時期幾個中美戰略對話,同時要以民促官,多些民間交流。屠新泉則建議,對話機制的概念可以縮小,範圍更加聚焦和務實,執行更加具體。此外,除了逐步取消關稅,中美雙方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外交領域雙方同時宣布恢復領事館。在美國限制出口問題、台灣問題、留學生問題等方面,屬於拜登行政權力範圍內的事情,可以儘量多做,將2020年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做的很多荒唐之事進行撥亂反正。

 不過,對於技術人才流動和技術轉讓等方面,美國預計會繼續加大限制。屠新泉分析,未來中美的競爭或戰場可能主要在技術領域。美國必定會越來越嚴格技術限制,同時加大自己的技術投資。他認為,相比特朗普魯莽的全面禁止,拜登團隊相對更加專業,相信不會全部技術禁止,而是從技術角度設計更加精細,比如特朗普限制手機芯片出口,其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這只是產業鏈條關係中的一個產品,相互之間的依賴程度很高,這樣的限制往往損人害己。

 吳心伯亦分析,美國與中國的技術戰會繼續,特別是拜登重視的5G、AI、新能源、新材料、機器人,且會向多邊延伸,將日本、歐洲納入。在與中國技術競爭方面,主要包括對華技術轉讓限制、對來自中國的投資限制,還包括美國要掌握對技術規則和標準的控制權。他還認為,中美金融戰亦有可能升溫。

 美方延續保護主義 BIT重啟渺茫

 儘管貿易戰可能有所緩和,但美國的保護主義料將繼續。拜登提名的負責貿易政策的最高職級官員近日曾表示,拜登貿易政策的重點是,通過確保貿易協定能夠保護和增加美國的就業機會來幫助美國勞動者,而不僅僅是要確保消費者能買到低價格的進口商品。「拜登實施以工人為中心的貿易政策,意味着他必然是保護主義」屠新泉分析,保護有兩方面,一是要限制進口,如果中國出口產品對美國有直接衝突的,預計這部分產品關稅仍將保留,不會全部取消;二是要減少資本流出,不希望美國企業向外走。這與特朗普政策相同,與奧巴馬提出的製造業回流實為同一意思。屠新泉預計,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BIT)重啟的可能性很小。

 吳心伯亦認為,拜登執政下,美國仍然有較強的保護主義的傾向。未來幾年,很難看到美國會推動多邊的自由貿易或投資自由化的安排。他分析,因為要考慮到中期選舉情況,拜登在前兩年不可能考慮讓美國重返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中期選舉以後拜登是否會考慮,則取決於中期選舉的結果、美國經濟恢復情況以及能不能拿到貿易談判的快通道授權等條件。

 屠新泉分析,CPTPP會是一個中美較量的平台,雖然美國目前不是其成員,沒有資格也沒有理由阻礙中國加入,但可能會鼓動其盟友國阻撓中國加入。

 WTO改革或成雙方博弈重點

 在多邊領域,尤其在WTO改革問題上,吳心伯認為,與特朗普希望WTO癱瘓不同,拜登想利用WTO,但是需要通過對規則進行改造來反映美國的利益和價值偏好。重點則是針對中國,因此WTO改革應該是中美多邊博弈的一個重點。

 周世儉亦稱,美國會繼續要求WTO審核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特別是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問題。屠新泉則表示,國有企業問題是一個偽命題。中國國有企業幾乎與美國沒有任何競爭,也很少到美國投資併購。因此在國有企業問題上,美國核心只是為了妖魔化中國,在經濟上沒有意義。他認為,從國際規則的制定來說,美國其實目前也沒有能力來主導全球規則,中國不用擔心。美國遏制中國的時機早已過去,美國發動貿易戰的失敗,已是充分的證明。

 「中美之間競爭其實很小,特朗普只不過是想通過限制中國的發展,來維護美國的霸權,從結果來看特朗普完全失敗了。」屠新泉說,值得關注的是,拜登與特朗普一個很大的區別在於,拜登在競選期間強調美國要做好自己的事,核心是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而不是打擊對方。「不是讓對方越來越慢,而是讓自己越來越快。這與中國的想法完全一致。所以從美國的貿易政策走向看,美國可能要加大政府的作用,加強產業政策」。記者 張麗娟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謝燁挺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