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京滬粵今年同時瞄準6%
2021-01-26 01:33    香港商报
 

   2020年經濟抗壓應變穩中有進

  京滬粵今年同時瞄準6%

  近日,北京、上海、廣東相繼召開2021年「兩會」。三地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雖然遭受疫情衝擊,但2020年均交出靚麗成績單,凸顯中國經濟三大引擎的韌性和實力。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北京持續加快城市減量,上海實現了「五個中心」建設重大目標,廣東則着力於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全面實施。在對2021年的展望中,三地均將增長目標設定在6%,經濟後勁持續增強。

  香港商報記者敖雷 宋健 李苑立

  京:數字經濟將成發展新動能

  在近日開幕的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北京市長陳吉寧所作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0年,北京經濟總量已躍升至3.6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約2.4萬美元,達到發達經濟體中等水平。交通擁堵趨勢得到緩解,細顆粒物年均濃度累計下降53%,劣Ⅴ類水體斷面全面消除。此外,報告還明確提出,在「十四五」時期要成功舉辦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推動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幹構架基本形成等主要目標任務,以及2021年要實現經濟增長6%的發展目標。

  「大城市病」治理按下「快進鍵」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三五」時期,北京強化城市總體規劃引領作用,持續優化提升首都功能。堅持首都規劃重大事項向黨中央報告制度,首都規劃體系得到歷史性深化和完善。

  北京是全國首個採取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從政府工作報告中不難看出,當地的高質量發展漸入佳境,「大城市病」的治理按下了「快進鍵」,正得到迅速緩解。五年來,北京全面落實了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在人口、建設用地、建築規模上均採取「三個減量」,城市轉型發展取得新突破,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5年的人均21.2萬元提高到28萬元以上。經濟發展上,「十三五」前四年,北京實現了年均6.7%的經濟增速。在民生方面,2020年實現了全年超額完成新增就業目標。生態環境方面,實現了細顆粒物年均濃度累計下降53%,劣Ⅴ類水體斷面全面消除。

  在減量的同時,北京亦在?力打造創新創業的沃土,以此為城市發展帶來新增量。三年來以抓鐵有痕的精神,不斷推出改革舉措優化營商環境,令北京走在了全國最前列。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過去五年,北京為企業和社會減負超過4700億元,98%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最多跑一次」。全面啟動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

  在創新上,北京的數字經濟佔比已達到38%,同樣位居全國前列。陳吉寧表示,北京聚力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創新生態,激發創新活力,湧現出一大批重大原創性成果,成為全球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城市之一。

  着力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

  「十四五」將是北京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時期。北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主要目標包括:成功舉辦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推動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幹構架基本形成,數字經濟成為發展新動能,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消除劣V類水體。具有首都特點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5萬元/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萬元。相較於政府工作報告的大幅瘦身,報告附件則提出了2021年詳細的重點任務目標,多達286項的任務分門別類列出了領域、細分領域、具體任務、主責單位,讓工作目標變得更加詳細具體。

  「隨着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推進,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逐步崛起,必將為首都發展帶來廣闊前景。」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北京將全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堅定不移推進疏解非首都功能,堅持精準疏解、綜合治理、系統提升,全力推進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把支持雄安新區建設作為分內之事,加快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暢通三地循環,打造京津冀創新平台和新增長極,不斷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滬: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上海以最大努力、最實舉措推動經濟逐季回升,呈向上向好態勢。據統計,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8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的情況下下降1.7%。城市調查失業率穩定在4.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7%。

  實現「五個中心」建設目標

  去年,上海發展新動能持續釋放。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到40%。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經營收入增長12%以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值增長6.2%。日均新設企業1665戶、增長12.8%。

  另外,上海實現了「五個中心」建設重大目標。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經濟實力保持全球城市前列,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排名均升至世界第三,證券市場籌資額、現貨黃金交易量、原油期貨市場規模等均位居世界第三,口岸貿易總額繼續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1年蟬聯世界第一,上海機場航空貨郵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旅客吞吐量在世界第四的基礎上位次提升。

  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大升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2020年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躍上新的大台階。五年中,全市生產總值從2.69萬億元增加到3.87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3萬美元。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8.9件增加到60.2件,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明顯提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等一批硬核產業加快壯大。

  上海還成功舉辦了三屆進口博覽會,助力中國營商環境國際排名大幅提升,一批重要改革開放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在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分別達到771家和481家,比五年前分別增加236家和85家,上海已成為全球總部經濟的重要集聚地之一。

  加快建設國際數字之都

  綜合各方面因素,上海提出了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即全市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1%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在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5%左右,環保投入相當於全年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下降。

  據悉,2021年,上海在經濟建設方面將重點聚焦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強化「四大功能」,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引領作用,推進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同時還將聚焦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

  粵:深推「雙區」建設係頭等大事

  在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省長馬興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0年面對疫情嚴重衝擊,廣東GDP增長2.3%,今年廣東將GDP增長目標設定在6%以上。在部署今年十個方面的工作中,將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排在首位。

  加強創新推「廣東強芯」行動

  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面對疫情嚴重衝擊,廣東及時出台「雙統籌30條」「復工復產20條」等系列措施,為各類市場主體減稅降費達3000億元,全年新增市場主體230萬戶,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1%。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34萬人,調查失業率全年平均為5.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2%。全力保障糧食安全,加快恢復生豬產能,「米袋子」「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

  2020年廣東加強了創新能力建設。開展「廣東強芯」行動,謀劃推進10個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10個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推動1.5萬家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實現數字化轉型。其中,4K電視、工業機器人、風力發電機組產量分別增長20%、49%、136%,還布局了700個新基建項目,新增3600多億元地方政府債券,通過大力推進汽車下鄉、家電惠民,鼓勵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方式,支撐經濟穩定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廣東實際利用外資1620億元,新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3萬個,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增長6.5%,總量創近年新高。

  努力實現貿易新業態五年倍增

  縱觀2021年的工作安排,廣東提出全年GDP增長要達到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以上,進出口實現正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200萬噸;完成國家下達的能耗強度控制目標任務。

  2020年,廣東外貿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進出口7.08萬億元。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達4.35萬億元,同比增長0.2%。廣東「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出,全面建設貿易強省,實施貿易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數字貿易,促進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離岸貿易等聚集發展,努力實現貿易新業態五年倍增。

  推動廣深深度合作協同發展

  在省長公布的2021年要重點抓好的十個方面的工作中,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排在首位。

  該項工作提出,要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擔當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職責。全力推進深圳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出台省級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的措施,探索實施省級行政管理權限負面清單模式。推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數字貨幣創新試驗區。

  值得關注的是,大灣區工作還明確要推動廣州深圳深度合作、協同發展、完善機制,聯合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聯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和綜合交通樞紐,共同增強核心引擎功能。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蔣璐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