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力很強 社會擔當出眾 嚴控運營風險
29企榮登灣區獨角獸榜單
【香港商報訊】記者易小婧、蔡易成報道:「粵港澳大灣區新生產力獨角獸企業發展論壇」10日在深圳舉行,本次論壇的重頭戲是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新生產力獨角獸企業榜單」。入榜的獨角獸企業均具備發展速度快、估值高的特點,代表了新生產力發展方向以及受投資者追捧的創業企業。
本次共有29家獨角獸企業上榜,其中更有4家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企業被稱為超級「獨角獸」。
專家表示,本次榜單揭示了大灣區新生產力獨角獸企業的發展和分布規律,並提出了在新發展階段下,大灣區新生產力獨角獸企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創新驅動 獨角獸加速成長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近年來,隨着中國投融資體制機制的逐步完善,一些具有新生產力代表性的初創企業出現了被資本市場競相追逐的現象,快速發展成為獨角獸企業,帶動資本和勞動力集聚,對地區和行業產生了正反饋效應。這些初創企業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動力,還是創造就業、催化技術進步、孵化新業態及新商業模式的重要保障。
據了解,獨角獸的概念,最初由種子輪基金公司Cowboy Ventures創始人Aileen Lee於2013年提出,是指那些發展速度快、估值高、受投資者追捧的創業企業。而本榜單採用業界較為常用的標準,即企業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且未上市,工商註冊、稅務解繳關係、統計關係均在中國境內的企業。
對比中美兩國獨角獸企業的估值表現,呈現出兩種共同的趨勢:一是從初創企業達到獨角獸估值所需時間迅速縮短;二是獨角獸企業的估值迅速上升。而這種現象背後的本質,由技術進步和創新所帶來的增長潛力以及融資環境成為驅動獨角獸估值的兩大重要維度。
中國生產力學會戰略專家王汝芳博士在論壇上對本次「粵港澳大灣區新生產力獨角獸企業榜單」做出了解讀。他指出,根據「獨角獸」標準,梳理出截至去年底,註冊不超過10年、估值在10億美元、在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的企業52家。在此基礎上,結合新生產力的特徵和要求,最終確定其中29家企業入選粵港澳大灣區新生產力獨角獸企業榜單。
深圳領頭 灣區獨角獸活力足
有研究數據顯示,有217家來自中國的企業入圍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榜單,佔總數的43.4%,總估值高達9413.82億美元,數量和總估值均佔據全球首位。獨角獸企業引領着產業變革的方向,是中國經濟最富活力的部分。近年來,隨着互聯網的發展,眾多獨角獸企業在經濟發展新時代和市場結構轉變時期誕生並崛起,並在產業鏈上不斷豐富和深化,助推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比如,以AI技術、區塊鏈、大數據產業為代表的新技術行業就成為獨角獸企業集中湧入的新方向。其中,入列本次榜單的深圳優必選科技,作為一家代表新生產力的獨角獸企業,為中國在智能製造和高端裝備行業實現彎道超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從本次入選獨角獸企業的名單中可以發現,企業註冊時間最短的僅有2年時間,但在數字經濟時代,隨着移動互聯設施的完善及終端設備的逐漸普及,尤其是採用平台型商業模式的初創企業,藉助資本的力量和互聯網所構建起來的新型渠道,能夠大幅度降低成本,減少對顯性資產的依賴,可在短時間內擁有巨大的網絡效應優勢,迅速成長為獨角獸企業。
從入選榜單的獨角獸企業所在的地理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深圳、廣州兩地。2020年這兩個城市的GDP在大灣區是最高的,而且其創新氛圍濃厚,創業文化開放包容,特別是雙創示範基地、孵化器等創新創業載體為企業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平台,為獨角獸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按企業估值總額的地理分布來看,註冊在深圳的獨角獸企業的估值總額遠遠高於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尤其是超級獨角獸企業,註冊地在深圳的共有3家,分別是貨拉拉、超級圓桌和菜鳥網絡,佔比高達75%。
中國生產力學會新聞發言人李溦博士對記者表示,本次上榜粵港澳大灣區的獨角獸企業具備三大特點:一是這些企業都有很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其中很多企業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二是這些入榜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做得十分出眾,尤其是在環保及社會公益方面貢獻良多;三是企業對自身的運營風險管理控制都比較嚴格。
宜居宜商 灣區為營商優選
企業的壯大、創新創業的活躍度,與營商環境建設有直接的關聯度。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的數據顯示,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2019年中國營商環境相比2018年上升15位,躍居到31位,首次入列 全球前40連續兩年被列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經濟體。
而在國內,有研究報告以基礎設施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指標來考量城市的硬環境指數,用人才環境、技術創新環境、金融環境、生活環境、文化環境的發展狀況來考察城市的軟環境指數。經過對全國經濟規模排名前100名的城市研究後發現,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和深圳兩地均處在全國前10名之中。其中,深圳的硬環境指數位居全國第一,軟環境指數中的技術創新環境指數名列全國第一。廣州的本地人才供給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相對明顯,得益於高質量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使得廣州的軟環境指數排名位列全國第三。從城市群之間的營商環境的比較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所在的珠三角城市群排名第一,遠超處在第二位的長三角城市群。這進一步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對於企業的發展環境,在全中國都是最優的選擇之一。
對於企業而言,營商環境評價是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一個區域營商環境越完善,企業投資、經營和發展就越有利,創新型企業的聚集效應就越明顯。從營商環境的評價報告中可以發現,隨着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不斷發展,城市間的硬環境指數在不斷縮小,決定城市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已經轉變為軟環境指數。其中,金融環境、技術創新環境和人才環境是軟環境指數中決定城市營商環境的最重要因素。對於創新型的獨角獸企業,由於其「輕資產」和「重人力資本」的特點,技術進步和融資環境共同決定着獨角獸企業的成長和發展。獨角獸企業作為初創企業中的佼佼者,在企業家選擇落戶地的時候,除地理位置、基礎設施、稅收優惠等硬環境指標外,最為關注的是該地區是否具有開放包容、文明法治的市場文化環境,以及可以保障創新型人才的安全、可靠、便捷的居住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在充分發揮香港和深圳兩大核心城市的帶動作用下,除構建商品和要素市場的開放,在規則、秩序、制度層面正在探索進一步的開放。因此,快速產業化和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是大灣區獨角獸企業的獨有氣質,也是大灣區獨角獸企業能夠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大灣區相比北京嚴格的落戶政策,對人才的吸引能力更強,未來地區間的競爭更多表現為人才的競爭。大灣區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社會的創新創業氛圍,也為大灣區構建起了宜居宜商的環境。
硬核支撐 灣區可持續發展
儘管獨角獸企業都是一些快速爆發式成長起來的企業,在備受市場青睞的同時,也面臨着「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何長久生存的困境。有些獨角獸公司在幾輪融資後成功上市,受到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衝擊,或是初始投資人一旦撤資後,就面臨極大地發展困境,甚至會面臨退市風險。特別是大量存在的一些軟獨角獸企業,即未擁有核心技術,僅僅是技術應用型的企業,存在估值泡沫的風險。
從行業分布上來看,這些軟獨角獸大量存在於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領域、共享經濟平台等非依託於核心技術的領域。而與之相比,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則鮮有獨角獸企業進入。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企業的基礎研究不足,對科研投入缺乏長期的投入,不能形成企業獨有的技術壁壘,造成大量獨角獸企業同質化嚴重,行業惡性競爭嚴重,浪費了大量的資源。比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網絡P2P貸款等領域。
粵港澳大灣區為新生產力獨角獸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主要表現為:一是以深圳光明科學城為着力點所打造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通過布局一批世界級重大基礎科研設施,集聚和網絡了一大批科研頂尖性人才,以及香港、廣州等地的頂尖高校、科研機構,可以為企業輸送大量的人才;二是依託於香港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空樞紐的作用,吸納國際人才、資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動;三是依託於香港和澳門的法治化環境,可以為企業帶來大量的管理經驗和人才。
李溦對記者表示,中央和國務院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當中提出了下一步創新發展獨角獸企業的發展方向,其中有三大重點:一是強調科技自立自強;二是強調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的發源地。
融國家戰略 邁向產業鏈高端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多國經濟陷入停滯,工廠停工、生產停滯,破產和失業潮紛至而來,經濟危機似乎悄然而至。更有論者稱,當今世界的形勢與1930年的大蕭條極為相似,世界將面臨再一次進入大蕭條的危機。而由疫情帶來的逆全球化的呼聲亦逐漸升高。在此背景下,勢必會對中國的出口加工業帶來極大的衝擊。因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創新為代表的新生產力獨角獸企業,勢必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分析指出,一是從微觀上來看,受疫情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會有很大的轉變。線下消費將更多的轉向線上消費,從基本的衣食住行,到醫療衞生、教育培訓、文化娛樂等領域。並且消費者會更加註重高質量、綠色、安全、高效和有品質的消費體驗,「互聯網+」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十四五」時期,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企業要積極通過信息化、智能化和品牌化的方式轉型升級,提升終端產品和服務的質量。
二是從宏觀上來看,企業要深度參與國家戰略。疫情發生後,黨中央和國務院迅速做出以「兩新一重」即新基建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的舉措來提振內需,同時繼續通過要素市場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減稅降費等多種措施提升企業主體的投資信心。可以看出政府在疫情發生後,並沒有像西方其他國家一樣採取大水漫灌式的貨幣刺激政策,而是在為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苦練內功。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未來,企業的發展要根據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定位及時做出調整,積極在新基建、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等領域布局,特別是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通過與政府、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
三是隨着5G的逐步普及,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快速發展,為滿足消費者和用戶多樣化的需求,以智能製造為特徵的產業互聯網正在加速改變生產和供給端,改善供給質量和提升生產效率。大量的獨角獸企業將表現為不再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而是脫胎和服務於產業鏈中的龍頭和頭部企業,作為生產製造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成為隱形的行業冠軍。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的獨角獸企業要緊跟產業互聯網升級的趨勢,充分利用好大灣區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中的地理位置和體制機制優勢,廣泛利用國內和國外的各種資源,不斷延伸和擴展產業鏈,向着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不斷邁進,從而搶佔世界前沿科技創新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