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議政】香港需新平台培養管治人才
觀塘區議員 顏汶羽
社會上一直指香港缺乏政治及管治人才,實際上香港是缺乏讓參政青年發揮的平台、清晰的事業階梯及合理的回報。每年香港各間大專院校也有數百名社會科學類的畢業生,他們都對社會議題有興趣,接受了四年的專業培訓,但畢業後又有多少願意投身政界?
在香港從政,基本上只有兩條大路及幾條小路。第一條大路是投考公務員,每年按薪級表加薪晉升,有極清晰的事業階梯,只要沒有犯錯,按上司指示便能循序漸進,能進多遠,升得有幾高,便看自己的能力及當時向上流動的速度。但公務員的局限是,不能在工作上彰顯自己的政治理念、施政方向等。第二條大路是區議員,一般畢業青年願意走上前線都會先當議員助理,到選舉期時便參選。勝選當議員後,便照顧自己區內選民,履行四年的政綱及承諾。這條路上,青年便可以展現自己的政治理念、施政方針,但薪酬遠較市場低,亦沒有四年後的保證,更沒有清晰的事業階梯,能否當上立法會議員與是否區議員也沒有很大的關係。擔任區議員多年後,有志青年便會有感待遇不足、議會功能不被重視,或許會有無用武之地的感覺。其他小路包括投身智庫或大學做政策研究,加入公營機構、商界或NGO處理公共關係及政策倡議。可是,這些職位佔比很少,亦離香港政治的中心點較遠,有志青年可展所長的機會也不多,但相對議會較為平穩。
參政者應具政治與管治思維
香港政體是行政主導,實是以公務員操作為重,故公務員的路是在培養管治人才。而議會是被諮詢的角色,整合社會多元聲音,尋求共識,故議員的路是在培養政治人才。要真正培養香港政治及管治人才,要建立一套制度,令參政者能兼備政治與管治思維及培養相關技巧,也可向有志青年展示一條清晰的從政事業階梯。
香港的政團,就算身兼局長的成員也未能從執政上展現政團的理念及政策倡議。在中央政府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後,立法會將會趨向扶助行政機關施政,將政治能量轉移至行政機關身上,以提升管治效能。某程度上,將以往管治還管治,政治還政治。
對建立培養管治兼政治人才來說,是一個好的時機。香港以行政為主導,這機制便應由政府主導設立。機制平台應順序為:地區諮詢組織、地區層級公務員、立法會議員、中高層級公務員、政策研究、問責官員,六個層級階梯,每層約服務香港四至八年,視乎工作表現及個人能力,設有薪級表,每年按薪級點循序晉升。在這機制下,參與者能培養出易位思考的能力,有助提升政策制訂的水平,從而加強管治效能。同時,這機制既能打通管治與政治的分離,亦可為有志投身政界的青年展示清晰明確的事業階梯,更能穩定從政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