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都是由於正氣不足、邪氣入侵所導致的結果。正氣是人體抗邪的能力,包括人體的自我修復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免疫能力、康復自癒能力等。邪氣是自然界中各種各樣致病因素的統稱,包括外感六淫、疫癘,內傷七情、飲食、勞逸,以及外傷、蟲獸傷等。
正氣虧虛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正氣旺盛,氣血充盈,邪氣難於侵入,疾病便無從發生。即使偶然不慎,邪氣侵入人體,倘若正氣旺盛,侵入後的邪氣也會被正氣及時消除,不易發病,即使發病也會輕淺易癒。
如果邪氣入侵,正氣不足,或邪氣的致病能力遠超正氣的抗病能力,邪正之間的力量就會失衡,造成邪盛正衰,正氣無力抗邪,身體機能受到破壞,陰陽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疾病就會產生。
所以《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疾病的發生與正氣的強弱有?密切的關係,傳統中醫學在治療疾病時都會遵循扶正與祛邪兩大法則。中醫病因學將發病病機,稱為「正邪分爭」,即發病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
正氣體現在人的精神面貌上,是正直坦蕩、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體現在人的行為品行上,是忠貞不二、公平正義的忠義精神。
清朝道光咸豐年間,道門大真人黃裳在《樂育堂語錄》中講述人體賴以生存的「正氣」時說:「當其靜時,無形無象,只有一團溫和之意,薰蒸四體,流貫一身;及有感而動,成孝悌之德,通乎神明,為忠義之舉,參乎天地,浩然沛然,至大至剛,有包羅宇宙之概。孟子謂『集義生氣,集氣成勇,貫金石,格豚魚』者,皆此正氣為之也。志以帥氣,氣以成義,無是氣,則頹靡不振矣。世上凡金凡玉可以買得,惟有此氣,生死與俱,性命與共,非由積累功深,無以得其充裕也。」
民間信仰中,關帝是浩然正氣的代表,是忠義精神的象徵,受到了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的頂禮膜拜,祭祀關帝的廟宇,遍布神州大地。
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朝廷敕封關帝為協天護國忠義帝。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又加封關帝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伏魔大帝宮」、「伏魔大帝祠」成了民間社會祈求關帝驅邪治病、安魂收驚、拔除病痛的重要場所,因為民間相信人們所以生病或遭不幸,多是由於邪氣入侵或鬼怪魔神作祟所致,因而關帝廟裏常常設有藥籤,以滿足民眾祈福健康平安的需求。
民間信仰的經卷中,如《護國佑民伏魔寶卷》、《敕封伏魔品》、《三義護國佑民伏魔功案寶卷》等,都將關帝奉為降妖伏魔、治病救人、驅除瘟疫,救度眾生之正道大神。
明清間醫學家馮兆張所著《馮氏錦囊秘錄》收錄了多篇祈禱關帝身體痊癒的真實事例:都門張姓母患痿症,數載不能起床,禱於關聖得直遇清江貴公子一籤,傍人以予浙江人為告,延視之,氣血俱虛,乃付以前方不及十劑,步履如常,可見藥緣之湊合,而關夫子之附應也。
徐管朗先生夫人年七十餘歲,忽患重瘧,上則咳嗽吐血,下則泄瀉,粒米不進,人事不省,胸膈脹甚,勢甚危篤,禱於關帝,余所治療,乃令管朗先生以八味丸,雲消食丸進之,病患始允,日以參湯送服,胸脹泄瀉,吐血諸症餘癒,飲食精神,俱倍於平日。
從古至今,關帝顯聖治病救人、傳授藥方的事例比比皆是,有時會在靈籤上暗示,有時會在睡夢中顯現,但最後都得到了證驗。
為什麼會這樣?北宋天師張繼先說人身有「精氣、元氣、元神」三寶,「神馭氣,氣留形」,「除垢止念,靜心守一。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收視返聽,和光同塵。瞥起是病,不續是藥。不怕念起,惟恐覺遲」,「故齋戒以神明,其德一真澄湛,萬禍消滅」。
虔誠敬禱關帝,關帝的浩然正氣也能傳導給患者,激發患者體內的浩然之氣,增強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底氣,從而「扶陽氣,補正氣」,將邪氣排出體外,驗證了醫書所言「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之說。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