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映耀 百年征程 熱烈祝賀第五個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世界遺產大會
「世界遺產大會」全稱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的例會,每年召開一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一般是審批哪些遺產可以錄入《世界遺產名錄》,並對已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指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是政府間組織。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17屆會議在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在全球範圍內,共有187個國家或地區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是加入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公約主要規定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定義,以及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家保護和國際保護的措施等。公約規定了各締約國可自行確定本國領土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並向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其遺產清單,由世界遺產大會審批。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地點,都由其所在國家依法嚴加保護。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中國.福州
2021.7
2019年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主席加拉耶夫代表世界遺產委員會宣布,下一屆世界遺產大會將於2020年由中國福建省福州市承辦。在隨後的會議上,世界遺產委員會各委員國一致推選中國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田學軍擔任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主席。
田學軍在當選後的致辭中說,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積極踐行者、世界遺產保護事業的重要參與者和世界遺產全球治理的堅定推動者。此次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決定在中國福州舉辦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是對中國遺產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中方將努力辦好這次會議,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自己的貢獻。鑒於全球疫情形勢和國際旅行限制,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改為2021年7月16日至31日以線上為主的方式在福州舉辦。
福建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及自然景觀。
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包含文化景觀)、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類。廣義概念,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物質遺產 (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19年7月10日,世界遺產總數達1121項,分布在世界167個國家,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39項,世界自然遺產213項,世界文化遺產869項。中國擁有世界遺產55項,其中:文化遺產37項、自然遺產14項、文化和自然遺產4項。總數和意大利並列位居世界第一。
福建是全國世界文化遺產較多的省份,擁有「福建土樓」「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武夷山」文化和自然遺產。
「福建土樓」2008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東南山區土樓中最出色的代表和最值得保護的典範。這些土樓建造於13世紀—20世紀,坐落於肥沃的深山峽谷之中,是一個社區族群長久以來共同生活和抵禦侵害的居住傳統的獨特見證,代表了7個多世紀以來夯土建築技藝的出現、創新、發展和傑出的藝術水準。福建土樓內部精細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其中一些具有精美的外部裝飾,滿足了社區人群在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的需求,並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反映了在面臨潛在威脅的環境下,處於偏遠地區的複雜社會組織的一種發展模式。土樓建築和它們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顯示了風水觀念,以及建築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理念。
福建土樓數量眾多,總量有3000座上下。入選世界遺產的土樓由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組成,即:永定的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南靖的田螺坑、河坑土樓群及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的大地土樓群,共計46座土樓。
「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201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位於廈門市思明區,是廈門島西南隅一座面積1.88平方公里的小島。「鼓浪嶼」開拓於宋末元初,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歷史中,隨着廈門作為福建地區早期開放的重要對外貿易港口之一,受到來自中國閩南地區、西方國家和亞洲國家等多元文化的共同影響。外來多元文化的碰撞、共存和融合,以及華人文化具有的巨大創造力和積極作用是「鼓浪嶼」獨特的文化特徵。「鼓浪嶼」完整的發展歷程見證了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傳統社會融入現代公共設施向新社會形態轉變的歷史變革。「鼓浪嶼」是在多元文化共同影響下發展、完善的近代居住型社區的獨特範例,島上公共租界時期的國際化公共社區整體空間結構和環境要素以及歷史建築都被相對完整地保護下來。
「武夷山」1999年入選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地處福建武夷山市的西南部,中西部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部的自然與文化景觀保護區以及古漢城遺址保護區為核心區域,中部的九曲溪生態保護區則為次核心區域。
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點主要有:架壑船棺、閩越王城、武夷精舍、興賢書院等。
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來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20世紀90年代,一直關注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當代作家、畫家、社會活動家馮驥才提出:希望中國也像歐洲一些國家那樣,確定一個「文化遺產日」。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兩會上,馮驥才又提出這一建議,並提交了《關於建議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的提案》。2005年7月,鄭孝燮等11名專家學者聯名致信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倡議中國設立「文化遺產日」。2005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有助於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2016年9月,國務院批覆住房城鄉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6月12日是第五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福建文物資源概況
福建是文化遺產大省。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全省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3251處,總量居全國第10位 (全國70萬處)。經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全省共登記可移動文物為469222件/套 (769364件)。全省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41處,市、縣 (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近5155處。3處世界文化遺產:「武夷山」「福建土樓」「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海上絲綢之路、三坊七巷、閩浙木拱廊橋、閩南紅磚建築、萬里茶道等6個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全國總共45項,福建省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個:萬壽岩考古遺址公園、省級考古遺址公園8個。水下遺存50處左右。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5座。中國歷史文化街區4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3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7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24個。中國傳統村落494個、省級傳統村落543個。
「十三五」福建文物事業成就
過去五年,福建全省文物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文物工作的決策部署,開拓進取、積極作為,推進文物事業向前發展,取得輝煌成就。
文物保護基礎日漸得到夯實
重視基礎工作,全省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 (其中擴展1處),完成了第六至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檔案建立、第四至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劃定。省政府核定公布了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52處、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完成了福建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開展了革命文物、涉台文物、「海絲」文物、「萬里茶道」文物等專題調查,以及平潭、漳州、泉州海域等系列考古學專題調查,新發現重要水下文化遺產5處,確認沉船和遺物點近50處。完善文物保護法規制度,頒布施行《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福建省非國有博物館以獎代補資金管理辦法》,修改《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福建省文物維修保護和文物徵集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15件全省性的法規制度,為文物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世界文化遺產精彩紛呈
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化並取突出成績,2017年,廈門鼓浪嶼申遺成功;「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確定為中國2020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唯一項目。海上絲綢之路、閩浙木拱廊橋、萬里茶道、三坊七巷、閩南紅磚建築等項目申遺前期工作有序開展。啟動編製萬里茶道福建段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規劃,實施下梅村大夫第保護修繕,萬里茶道成功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認真總結推廣鼓浪嶼申遺成功經驗,對接國際通行的保護原則和方法,落實科學保護措施。全面實施武夷山、福建土樓等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編製印發《福建土樓修繕和保養維護技術導則》。持續推進世界文化遺產法制保障,先後出台《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福建省「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福州努力爭取成為了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承辦城市,是繼2004年在蘇州舉辦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後,時隔16年又一次在中國舉辦世界遺產大會。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效顯著
福建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福建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方案》,全面確定新時期革命文物工作任務書和路線圖。組織編製了《福建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經費需求規劃》,項目總數573個,經費總需求20.12億元。編製了《中央蘇區 (閩西)革命舊址保護利用規劃》,爭取中央財政撥款約1.4億元支持閩西革命文物保護。持續推進實施龍岩、三明等革命文物集中成片區域保護項目。重點實施了中央紅軍長征、中央蘇區紅色交通線、北上抗日先遣隊、中央蘇區毛澤東調查研究之路等精品紅色文化線路整體保護項目,集中力量推進原中央蘇區片區、長征片區等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程,打造了「古田會議豐碑、調查研究模範、萬里長征起點」等紅色文化品牌。全省有45個縣 (市、區)列入全國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個縣列入全國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考古和大遺址保護成績喜人
萬壽岩遺址、城村漢城遺址、德化窯、南山遺址列入國家文物局「十三五大遺址保護規劃」,永春苦寨坑窯址考古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明溪南山遺址考古獲得2016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六大考古發現。萬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確定曇石山考古遺址公園等8個公園為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奇和洞考古遺址公園等兩個公園為立項公園。組織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組成聯合科考隊,在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為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實現了福建零的突破。
城鄉文物得到保護
編製了《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整治導則》《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發展規劃 (2014-2030)》,開展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工作。聯合住建、自然資源部門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古宅古建築保護的通知》,印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城鄉建設中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規範城鄉文物保護工作。全面實施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項目,啟動實施了8個國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15個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文物保護和環境整治,10個傳統村落文物展示利用項目。一系列舉措大大提升了城鄉文物保護水準,新增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4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78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11條。
文物安全不斷強化
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下發《福建省文物古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福建省文物局關於文物督察約談辦法》等文件。實施40餘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防」工程建設。啟動建設覆蓋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安全監管平台和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監測系統。每年開展文物安全消防專項檢查工作,共實施了安防工程129個項目。加大對文物犯罪的打擊和懲治力度,2016-2019年破獲文物案件9起,文物行政執法34起。協調三明中院審理的章公祖師肉身座佛像追索案成為中國通過民事司法渠道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開創性案例並入選「2020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
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建省文物局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