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鄭玉君報道:炎夏荷花艷,從前新界村落人家的池塘,荷花正盛放,但隨着土地愈見矜貴,發展處處,這道風景已鮮見,現時能找到這種高潔花兒蹤影的地方,大多在公園及農莊。日前記者在機緣下,有機會目睹私人庭園的大片荷塘,這個荷塘估計有兩三萬呎,紅白兩色荷花正綻放,園主還備小木艇,可划到塘中摘蓮蓬取蓮子。
生長茂盛部分比人還要高
荷塘主人鄧生住在元朗最西北的沙橋村,村落在后海灣沿岸,位置偏遠,專線小巴到了元朗流浮山後,還要往尖鼻咀方向行6、7分鐘才到。鄧生的家在村口不遠處,過大閘進入後,右邊是居所,左邊就是大片荷塘,中間是分隔道。相比公園或農莊的荷塘,這裏的荷花較難接近,因為塘中沒有設小橋或人工浮橋,周邊塘壆亦頗高。塘中沒有任何建築物,荷花生長反沒受阻隔,一眼望盡都是荷葉與花,生長得十分茂盛,部分比成人還要高。
鄧生說,種荷花是太太的主意。10多年前在元朗買了4盆荷花回來,放在塘邊養着,怎料愈來愈多,不知那年開始,到4月時荷花陸陸續續生長,5、6月尤盛,7、8月始凋謝。鄧太說,荷花是最好的花,十分漂亮,有拜觀音的她,與荷花親近,感覺有靈氣。事實上,觀音與蓮花關係密切,不但手持蓮花,還坐在蓮葉上。除了宗教層面,文人雅士也愛荷花。鄧生更即席背誦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魚塘停產荒閒多年改種荷
沙橋村是非原居民村落,人口大約有300多人。聽鄧生說,在解放前,好多沙井人來到處於鹹淡水交界的沙橋養石面蠔,到蠔大一點運回沙井續養,當時會搭一些臨時屋居住。他的祖父也從鄉下即沙井附近的塘尾來到沙橋謀生,向輞井圍祖堂租地,鄧生記得最早是種稻米,到1969年,鄧生父親將稻田變成魚塘,養殖烏頭、鯇魚、大頭魚等。後來大陸淡水魚來價平,加上飼料貴,魚塘經營愈來愈困難,終於不再投放魚苗。原本生產型的魚塘停產,塘裏只剩白鰂、福壽魚、生魚等自然生長生存能力強的魚種,鄧家閒來釣吃。魚塘在荒閒多年後,才由鄧太種荷。
隨着上世紀輝煌養蠔業的消逝,鄧生說,沙橋村從前幾乎家家戶戶養蠔(包括他的家族)的情景已不復見,仍有養蠔的人家只有十戶八戶,仍在工作者都是往外邊打工。
所以來到沙橋村,除了有緣觀賞私人庭園的荷塘,還可走到后海灣邊,細賞昔日蠔田,這蠔田已布滿蠔殼,還有紅樹林,若有時間,可等候夕陽西下后海灣及深圳灣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