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 葉建明
上周,我們通過電視目睹神舟十二號飛船將我國3名航天員送入中國空間站核心艙。23日,我們又看到習近平主席與中國空間站內3名航天員的「天地對話」。而此時此刻,香港又迎來了負責神舟飛船、探月工程、長征系列火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嫦娥四號探測器等國家重大航天項目的科學家團隊來港。
他們都是中國的國寶,是上述國家重大航天項目的總設計師或執行總監。科學家們將面對香港青少年舉辦講座,並參加6月26日舉辦的「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揭幕儀式。可以預見,科學家們的到訪,將和以往一樣,再一次在香港掀起航天熱潮。
香港青少年應多方位認識國家
航天人訪港一直是香港(還有澳門特區)特有的殊榮,是中央對香港關愛的體現。2003年,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在「神五」返回地球後的半個月內便展開訪港行程。之後中央還安排了「神六」、「神七」和「神九」航天員訪港。
此次國家頂尖的航天科學家來港,與香港青少年面對面交流,中央的良苦用心很清楚。作為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特區青少年需要多方位認識國家,了解國家的進步,以增加對祖國的認同,提升民族自信。同時中央也希望通過對香港青少年航天科學知識的普及,增加青少年對航天科技的興趣,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點燃他們心中的科學夢,有朝一日為國家科學發展,也為拓展自身發展空間,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優良的種子。
由於歷史原因和經濟現狀,香港青少年成長發展空間和成就事業的夢想一直比較狹窄,可選擇的理想不夠豐富。多年來香港中學文憑試的優勝者,都將目標放在醫生、律師等少數職業上。記得2003年楊利偉、2005年費俊龍、聶海勝訪港,掀起一股「航天熱」,當時不少小朋友說,長大了要做「太空人」翱翔太空,航天人成為他們人生理想的啟蒙。
今年距離中國第一個太空人楊利偉訪港已經18年了。雖然香港暫時還沒有出現太空人,但香港理工大學已經成為參與國家航天事業的第一所擁有實戰經驗的本地高等院校,香港科研人員已經直接參與到國家的航天事業中。嫦娥三號、四號陸器相機指向機構的輕小型相機雲台,嫦娥五號機械臂採樣器、近攝相機裝置,天問一號落火監視相機等等,都有香港理工大學參與研發。
在內地,青年人已經走到了航天舞台的中央。目前航天人平均年齡33歲,不少「80後」和「90後」成為骨幹。而香港這些年,不少年輕人被洗腦,把「一人一票選舉」當作理想的全部,被帶到了歪路上。在香港國安法頒布和選舉制度完善後,他們中一些人自認是人生的「失敗者」,很沮喪,看不到前途。但痛定思痛需反思,浪子回頭金不換。國家一直在以各種方式幫助香港青年,包括此次「科學家天團」與香港青少年面對面,也是希望更多青少年看清大勢,重回正道,走好人生的路。
當年最早喊出「我要做太空人」的小朋友今天已經長大。他們應該看到,今天香港能夠參與國家航天事業,成為國家航天事業團隊中的一員,港人做太空人的理想相信有一天也能實現。國家一直在鼓勵香港融入國家發展,鼓勵香港青年融入國家的進步中。雖然因為制度上一些因素暫時的限制,港青希望參與國家的一些行業暫時還沒有放開,比如參軍當兵,但做國家公務員這類過去港人似乎遙不可及的職位都已經在向香港青年開放,隨兩地融合深入,「一國兩制」與時俱進,更多港人與內地青年一道成為航天舞台中的一員,並不是夢。況且,國家創新科技是一片藍海,有志的港青完全可以在其中任意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