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鄭玉君報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對荔枝的讚揚傳誦千古,到了今天,嶺南佳果仍然深受民眾歡迎。數十年前仍未都市化的元朗,是漁米之鄉,也盛產荔枝,其中廈村鄉尤蓬勃,炎夏山頭遍布紅荔,但後來不敵外來競爭,喪失市場優勢漸沒落,然而今年鄉內來個大翻身,重新打理荒廢荔枝園,結果迎來10萬斤產量,並辦了第一屆廈村鄉荔枝節,將成果分享給村民,來年該鄉會繼續加大力度重新栽培荔枝,期復興這昔日傳統名產。
全鄉3000棵荔枝樹復育300棵
首屆廈村鄉荔枝節開幕儀式於6月19日舉行,當日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但炎熱天氣無阻村民熱情,在白泥一個荔枝園入口,舉行切燒豬等慶賀儀式,廈村鄉鄉事委員會主席鄧勵東、多名村代表、區議員等為主禮嘉賓。
是次荔枝節統籌、錫降圍村長鄧錦輝表示,三四十年前鄉內個個山頭都有種荔枝,當造時一擔一擔拿去流浮山、元朗等地售賣,但隨內地荔枝傾銷香港,加上種植村民日漸年老無力打理,荔枝園都荒廢了。鄉委會主席鄧勵東眼見各山頭的荔枝樹無人打理,感到可惜,於是今年找來有專業種植經驗者處理,在全鄉差不多3000棵荔枝樹中,挑選了在白泥一帶山頭約300棵,用心調枝、疏根、殺蟲、淋水、施肥,幸好沒有打風,終於有收成,荔枝質素尚可,因今年才重新培育,不夠成熟,相信要過多幾年才達到最佳質素。而今次首辦荔枝節,正是要告訴村民,是時機重新栽培,復興這昔日廈村鄉傳統名產水果。
位處鹹淡水交界河口得地利
負責打理荔枝樹的村民強哥,由南山移居廈村已多年,有40多年種植經驗。他說,南山的荔枝當年也是由廈村引入,兩地荔枝都靚,因地處鹹淡水交界河口(后海灣),其水溫及土質影響下,所生長荔枝「實淨爽口」,觸摸時不濕手,吃落爽口、清甜多汁。不過今年由於前期生長少落雨,水分不夠,較為細粒。廈村鄉的荔枝樹大多為新樹,年齡在30年至70年之間,小部分為老樹,有幾百年,有的樹幹很粗,如半張圓那麼大。無論樹齡有多大,都十多廿年無人管理,估計今年打理後,明年繼續下,生長情況會更好,所謂老樹新葉荔枝靚,相信明年會比今年10萬斤的產量翻幾番。
強哥種植荔枝經驗豐富,啖荔也有心得。他指,坊間常說「一啖荔枝三把火」並不正確,反而蘇東坡的名句有道理,寫出荔枝吃多些並無問題,他有解火心得,啖荔後,可食鹹魚、喝鹽水、飲豉油,便能產生中和作用。
冀推動復興種植荔枝文化
元朗區議員鄧家良(廈村選區)說,昔日元朗是漁米之鄉,荔枝是貴價產品,六七十年代,可賣3元一斤。後來因種種原因,荔枝種植式微。但荔枝種植是一種文化,內地將納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下一代知道不只有麥當勞、青島、可樂、公仔麵。位處廣東的香港是種植這種嶺南佳果的優質地,希望未來可推動復興種植荔枝文化,使之成為本港「非遺」,另一方面,希望政府做好規劃,准許在荒廢山頭種植荔枝,這樣在有人管理下,不但提供就業機會,也可減少山火的發生。
當天場內工作人員不斷將新鮮摘下來的荔枝入箱,每箱5斤重,會派二三百箱,由村長及村民拿回去分享,品種有桂味及糯米糍。記者走到最就近的荔枝園看看採摘情況,這園位於山頭,要走近百石級,為方便打理,石級旁斜坡已裝置了運輸架,方便將已裝箱或放在竹籮內的荔枝運往山下,省卻人手及免過度辛勞。有工作人員說,早上六七時就來採摘。而山頭遍布荔枝樹,數不清有多少棵,部分還見果實纍纍。從園內邊緣遠眺,是蠔排星羅棋布的后海灣,對岸為蛇口,景色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