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鑪峰遠眺】推動人心回歸須從語言入手
2021-07-15 00:17    香港商报
 

  推動人心回歸須從語言入手

 周八駿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強調「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回顧香港回歸祖國以來24年歷史,相當一部分香港居民至今仍不願意認同自己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除了受傳統核心價值束縛,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特區在母語教學上走回頭路。

 輕中重英阻礙人心回歸

 世界近現代歷史上,西方殖民者侵佔殖民地以後,都以本國語言取代所在國語言作為官方語言。英國對香港「殖民管治」亦然。殖民地獨立後,推行「去殖化」,把本國語言重新抬舉至官方語言地位,是通行的做法。香港基本法第九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這是體現香港從英國管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的平穩過渡。即使如此,第九條措辭也反映,特區建制應當首先使用中文。

 特區首屆政府推行母語教學,立即遭到「拒中抗共」政治勢力和傳統輕中(文)重英(文)勢力的強烈反對。政府不得不有所妥協,但強調母語教學的立場不變。問題出在第三屆政府,甫上任,便「微調」中小學教學語言,輕中(文)重英(文)佔了上風。那時,香港與內地經濟已開始融合,所以,我當時就撰文質疑香港跨過深圳河與內地融合的語言究竟應是中文抑或英文?

 至今,特區建制仍偏重英文的證據觸目皆是。例如,即使中文名字排序,也不是根據中文姓氏筆畫,而是按照姓氏英文的首個字母排列。輕中(文)重英(文)現象遍布香港社會,尤其中上流社會、重要公營機構和大型工商金融機構。如斯語言氛圍,對人心回歸豈能不起阻礙作用。

 中央有關部門看到了問題。今年6月2日,國家教育部發表年度《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首次公布《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下稱《報告》)。從不同角度分別考察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語言狀況和規劃。《報告》分析香港「兩文三語」現狀,尤其,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提出香港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粵港合作推進普通話教學等具體建議。

 加強推廣普通話

 有些人也許會問:粵港澳大灣區通行粵語,為何香港要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這樣的疑問反映思維和視野的狹隘。須知:粵港澳大灣區不是一個封閉的地區,而是中國的一部分,全中國通行普通話和簡體字,大灣區豈能超然?

 對於國家教育部上述意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教育局回應稱,香港中小學已設普通話科,所有學生必須修讀。也同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香港未來十分重要,港人在大灣區升學、就業或者生活均需與內地銜接,包括作為溝通工具的語言和文字,都要充分掌握;並表示,特區教育局正加強「學生內地交流計劃」等活動。

 回應是正面的。需要指出兩點,第一,特區政府必須扭轉香港中小學重英(文)輕中(文)的偏向;第二,特區政府必須在香港社會普及普通話和簡體字。

 國家教育部上述報告提出香港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不僅為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而且為了香港確立中文主導地位以體現「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

 在香港確立中文主導地位必須普及普通話和簡體字。粵語是方言,繁體字在國家主體不流行。當然,不能說強調粵語、偏重繁體字就是以「兩制」對抗「一國」。但近些年來,「拒中抗共」政治勢力的確是以粵語排斥普通話、以繁體字排斥簡體字,來表達他們的政治立場。

 最近,特區政府教育局增設一名副秘書長,專責香港學校的國家安全教育。建議教育局把香港中小學推廣和提高普通話和簡體字教育也提上議程。不僅中文應是主要教學語言,而且,普通話和簡體字應是主要教學語言和文字。同時,在各類職業教育和大學普及普通話和簡體字。特區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應帶頭推廣普通話和簡體字,這是「愛國者治港」應有之義。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