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昔日災難河今朝生態河 深圳河變身塞納河不是夢
2021-08-05 00:02    香港商报
 

 隨着近年香港和深圳兩大都市聯手綜合治理,兩地保育了大片紅樹林,邊境地帶濕地環境質素變好,越冬鳥類多達三四百種。港深攜手可以做更多,18公里長的深圳河也從昔日老是氾濫的災難河變成生態河。有人更由此暢想:有朝一日,深圳河會不會成為灣區頗具特色的觀光勝地,成為「一國兩制」下生態美麗的「塞納河」?

 香港商報記者洪嘉禧

 為解決深圳河氾濫問題,深港兩地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組,專責推行整治深圳河工程。工程除預防水災外,亦改善了河流環境及河道航運。

 日前,負責相關工程的香港渠務署在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 「工程治理共18公里長的深圳河,結合河岸的生態保育工作,以生態河道的設計理念提高河道一帶的生態價值。河道設計棄用傳統的拉直河道方案,改為根據河道現有地形,保留自然走向,以減低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河道斷面採用梯形設計,並在兩旁斜坡上鋪設草磚。河床中心區域則以自然河床為設計概念,不會鋪設混凝土,且加入環保元素,包括採取生態護岸、堤岸覆綠、保留自然河床、實施水土保持等措施,減少下游河道泥沙輸入,同時實施沿河截污工程,減少河道污染。此外,深圳河的一些合適位置已改成『河漫灘』,以提供適合動植物生長的自然生態環境。」

 兩岸各自主定位形成景觀差異

 整治深圳河工程,最大項目是建造蓄洪湖泊。湖泊佔地22000平方米,可處理蓄洪量達80000立方米,用以控制深圳河與平源河交界的下洩流量。蓄洪湖泊在不蓄洪的時候,則為河灘濕地,有蘆蕩、草灘、蒲翠花語和綠意杉林的天然景觀,為白鷺、蒼鷺等鳥類提供棲息地方,是一個具生態價值的可持續基礎設施。

 渠務署表示,港深兩岸持續合作,進行定期的維修和保養、水下地形測量,以及水文測驗分析,日後將進行深圳河清淤策略覆核研究,設立港深未來發展所需的防洪策略。

 隨着深港兩地整治深圳河氾濫工程見成效,一河兩岸漸見美化環境,坊間甚至有人提出──可將深圳河發展成為像塞納河般的觀光勝地。塞納河流經巴黎市中心,途經羅浮宮等歷史觀光景點,河流左岸有較多歷史建築、公園及咖啡店;右岸則有精品店及酒店,兩岸各有特色。對於深圳河的未來規劃創想,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鄒廣榮表示: 「其實這在建築規劃上完全可行,雖然會有一定技術困難,但若有充足預算,是可以解決相關難題的。現在需要考慮的是制度、身份問題,深圳河分隔港深兩地,如果河上出現意外或有罪案,應該誰來負責?現時兩岸都缺乏各自特色,在規劃上可先給兩岸定位,建立起各自的特色、風格,例如一邊以城市化環境為主、一邊以自然綠化環境為主,形成景觀對比,這樣更能吸引遊人前來觀光。」

 從米埔起步的港深生態保育合作

 香港與深圳能否通過合作,使深圳河變身塞納河?這是各值得暢想的話題。而雙方在濕地保護方面的合作成果為這種暢想提供了依據。

 米埔自然保護區及內后海灣於1995年根據《拉姆薩爾公約》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面積約1500公頃,主要濕地環境包括基圍、潮澗帶泥灘、紅樹林、蘆葦叢及魚塘,是候鳥遷飛路線上的主要渡冬和中途停留地點。記者今次前往米埔,跟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米埔保護區及遷飛路線保育項目總監文賢繼進行了專訪。

 文賢繼介紹,濕地是為各類水鳥提供覓食和棲息的地方,「米埔有400多種鳥類,其中超過150 種是水鳥。許多種類的水鳥均是季節性遷徙鳥類,牠們夏天在北方如俄羅斯、北極圈繁殖,秋天會去到南方過冬,如澳洲、新西蘭。在遷徙途中,牠們需要在很多

 濕地中轉停留,補充能量,以便繼續下一段旅程。米埔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中轉站。」

 深圳濕地環境質素變好

 米埔出現的一種重要鳥類,是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的黑臉琵鷺。黑臉琵鷺是東亞地區特有的遷徙鳥類,根據今年初公布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21》結果,全球黑臉琵鷺數量僅為5222隻,按年升7.4%。惟在香港棲息的黑臉琵鷺卻按年跌了6.9%,這是否反映后海灣濕地環境質素下降?

 香港觀鳥會保育主任黃雪媚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黑臉琵鷺位於食物鏈高層,牠的數字反映當地的生態素質。香港的數字這幾年持續下跌,可能反映后海灣濕地環境質素有下降。我們認為這是一個警號,因當局並沒有妥善管理好后海灣的土地和租戶。」

 文賢繼則認為,「鳥類數量下降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有可能是本地濕地環境變差,惟米埔已管理近40年,大部分大型工程已完成,米埔的生態環境近20年亦維持良好的狀態,很多國家都前來學習;第二個原因是遷飛路線上其他地點的環境得到改善,水鳥有更多的遷飛中轉站和越冬地可選。例如,30年前深圳不太重視濕地保育,很多魚塘改建成了建築;2018年深圳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順利通過,禁止對紅線範圍內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進行開發,近年福田保護區保育愈做愈好,濕地環境變好,所以水鳥會選擇過去那邊棲息,來香港的數量就減少了。其實這樣分布得更均衡,是一件好事。」

 港深宜制訂綜合管理計劃

 文賢繼與深圳福田保護區、深圳市紅樹林濕地基金會等都有緊密的合作與交流。他介紹, 「深圳方面認為米埔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兩地人員會交流管理經驗,米埔會提供技術援助。因為鳥在兩岸兩邊飛,兩地會共同做聯合調查,如水鳥的數量、漲潮時鳥會飛到什麼地方等。而且,兩地會一起對抗外來紅樹的入侵,如海桑及無瓣海桑。它們由深圳在1990年代引進,當時深圳想加快綠化海岸線,後來它們生長得特別快,佔據了后海灣的光灘,並開始擴散及不受控制。水鳥喜歡沒長植物的光灘,因此外來紅樹佔據了它們生活的地方,而且海桑和無瓣海桑對本地紅樹品種也有很大影響,本地紅樹通常在7米以下,而海桑能長高到15米,無瓣海桑甚至可長到高達20米,遮蔽了本地樹,長此下去原生的紅樹物種將被取締。香港與福田正在研究如何聯合抵制外來紅樹的入侵,控制它們的生長、定期清除。」

 香港后海灣與深圳河是同一個灘塗濕地系統,漁農自然護理署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 「本署定期與福田保護區管理局作業務交流,討論保育、監察及管理濕地等議題,雙方交流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監測資訊,包括后海灣地區的生態基線調查、遷徙水鳥的監測及外來物種的管理等範疇,促進大灣區的濕地保育。」

 文賢繼也認為,未來應制訂一個后海灣的綜合濕地管理計劃。「兩岸雖然是同一個生態系統,但有兩個管理機構,各有各的管理計劃,因此我們希望未來能有一個聯合的濕地管理計劃,甚至是放眼整個大灣區的計劃,如對水位、植物、泥灘的管理。教育方面也

 要做更多工作,很多對於濕地的威脅與人類活動有關,希望未來可以在共同管理濕地上,兩地進一步深化合作,聯合改善鳥類的生活環境,並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他說。

 01-香港米埔保護區與福田保護區、深圳市紅樹林濕地基金有緊密的合作交流,以保護一河兩岸這片重要濕地。 記者 馮瀚文攝

 02-文賢繼詳解港深兩岸如何攜手保護紅樹林。 記者 馮瀚文攝

 03-鄒廣榮表示,深圳河兩岸可建立各自的特色與風格,形成景觀對比。

 04-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是各類水鳥重要的覓食和棲息之地。 記者 馮瀚文攝

 05-黑臉琵鷺只在東亞地區出沒,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 物種。 (Neil Fifer攝,米埔自然護理區提供)

 06-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組所建築的蓄洪湖泊佔地22000平方米。 (渠務署提供)

 07-米埔團隊為防止泥沙堆積後變成乾地,會定期進行管理,減緩濕地變為乾地。 記者 馮瀚文攝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