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公司利率遭削減 下調促消費已成趨勢
【香港商報訊】記者伍敬斌報道:近日,多地監管部門向轄內消費金融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將產品年利率降至24%以內。專家認為,當前確實有一部分消費金融公司的利率過高。在大環境下,有關部門要求這些公司降低利率其實是有提振消費的目的。但這畢竟是削減利益的事情,推進恐怕會有困難。但基於當前的經濟形勢,利率下行是一個比較明確的趨勢。
疫情對經濟造成不確定
據了解,目前國內沒有直接針對持牌金融機構利率上限的法律法規,消費金融公司通常將2015年最高法規定的民間借貸司法保護上限24%或36%作為產品利率設計的參考標準。具體而言,年利率在24%以內的部分會受到司法保護,24%到36%區間屬於自然債務區,36%以上的部分借款人可以要求出借方返還多出的利率。所以,很多機構都是直接將利率設置為35.99%這樣的水平。
財經評論人余豐慧認為,消費金融公司不能直接吸收公眾存款,基本都是通過拆解大型金融公司的資金,相當於二道販子,還需要給大型金融公司手續費,所以他們的貸款利率高也是有原因的。不過,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很多消費金融公司的貸款利率高至35%以上,這顯然是過高了。當前,中國經濟仍然在恢復中,雖然此前疫情防控非常出色,所以恢復力度很大,但近半個月來,德爾塔毒株的傳播再次給中國敲響警鐘。疫情對經濟造成的不確定性依然很大,如果未來全球範圍內疫情再次大規模暴發,那麼包括旅遊、運輸、航空以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可能會再次中斷。這樣的情況下,要保持經濟增長,內需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的三駕馬車中,消費一直是比較弱的一環,多地監管部門督促金融消費公司下調消費貸款利率,或許也是出於提振消費的目的。
金融公司仍有利潤空間
有業內人士認為,消費金融公司資金成本雖然比小貸公司可能低一些,但也是高於銀行利率的,24%對一些公司來說就是個剛好能不賠本的狀態。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則認為,對於大多數消費金融公司而言,貸款利率在24%肯定是有利潤空間的。而公司的成本結構可以簡單拆分成資金成本、獲客成本、經營成本和風控成本。每家公司的融資結構不同,資金成本也就會存在一定差異。一般來說綜合資金成本達到8%和9%已經算高的了,行業的中位數水平應該在6%或7%。基於對當前經濟大環境的判斷,利率下行是一個較明確的趨勢。本身金融就是強監管行業,加上從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角度來看,金融機構發放高利率的貸款肯定是不適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