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吳敏 通訊員吳炯報道:在剛剛過去的「國際博物館日」,位於安徽歙縣坑口鄉柔川村的張曙故居,近日迎來了更多觀眾。
與聶耳齊名的文化猛將
1938年12月24日,廣西桂林,年僅30歲的張曙和4歲的女兒在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下不幸遇難。1940年9月3日,郭沫若、田漢、老舍等人發起重慶文化界舉行追悼張曙紀念會,周恩來在會上發表講話稱,「張曙先生之可貴,在於他和聶耳同為文化戰線上的兩員猛將」,其力量「是永遠不能磨滅的」。
1927年,19歲的張曙考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次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院。在上海,張曙結識了劇作家、詩人田漢,這是他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張曙先後參加了左聯、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三廳」音樂戲劇科等革命文藝團體。1933年,經田漢介紹,張曙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張曙專門為抗戰歌曲《盧溝橋》作曲,發誓要做一名「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救亡音樂家。1938年1月,張曙和田漢在長沙創辦《抗戰日報》;2月,在武漢與冼星海等人發起中華全國歌詠協會。
創作200多首革命歌曲
張曙不僅是一位革命音樂的活動家、群眾歌詠運動的組織家,更是一位卓越的作曲家。短短几年間,他創作了200多首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革命歌曲,不僅包括像《保衛國土》《壯丁上前線》等鏗鏘有力、壯懷激越的進行曲,還包括如《日落西山》《趕豺狼》《丈夫去當兵》等委婉中見剛毅、深沉裏現高昂的抒情佳作。
1938年12月,張曙隨組織遷往桂林,繼續堅持抗日救亡音樂活動,到桂林短短8天就犧牲。就在這短暫的8天裏,他創作了《我們要報仇》《負傷戰士歌》。犧牲前一晚,他還為《負傷戰士歌》譜曲、填詞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