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商界心聲】中美金融投資須額外審慎
2021-08-13 00:15    香港商报
 

 【商界心聲】中美金融投資須額外審慎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恒

 過去的一個多月,對中美金融市場的投資者來講是個「多事之月」,7月30日,美國證券交易會(SEC)主席Gary Gensler發表了一篇聲明,要求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前,需向SEC披露更多信息(Additional Target Review)。

 滴滴引發更嚴格監管

 在新聞風暴中心的公司,就是滴滴出行。近日,中方亦有消息指,政府正在考慮對滴滴出行祭出「史無前例的重磅懲罰」──23億歐元天價罰款,罰款金額應超過阿里巴巴此前的罰款金額。據統計,自滴滴於6月底赴美上市以來,大股東軟銀已經因為股價下跌損失40億美元。

 回顧整個事件,其實或是對中國內地有意赴美上市的公司敲響了一個警鐘──根據中國證監會對SEC暫停審批中資公司上市申請聲明的回應,中美雙方在未來加強監管合作是一個「必然選擇」。

 一方面,去年底美國眾議院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給予美國權力去管控在美國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外國公司;另一邊廂,中國的《反外國制裁法》亦會對在境外上市的公司有額外的審查、監管機制。因此,日後所有希望在外國上市的公司就會在雙方的拉扯、博弈之下,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中中外」模式漸被取締

 其實,在互聯網興起的2000年前後,有一種被稱為「中中外」的特殊融資方式,即通過中國內部的外資子公司獲取境外資金,以投資中國內部的實質運營公司。這樣做是為了繞過中國內部對企業的外資持有股權限制,讓更多資本可以投資有潛力的企業。這種融資方式其實早於十多年前已經受到國家的重視,因為在這種模式之下,國內營運公司的大部分利潤都會通過合約的形式,轉移至外國參與投資的公司。

 同時間,由於全球央行瘋狂「放水」,令全球資金氾濫成災,環球通脹持續升溫,華爾街金融巨鱷為了追逐更豐厚利益,拼命吸引優質中資企業赴美上市,藉以大肆炒作增加中資企業泡沫,為自己短期獲利的同時,也為中資企業長期發展埋下隱患。另方面,美國政府對中資企業的大數據和企業資訊虎視眈眈,因此內地強化對科企的監管,不但可防範美國政府以監管上市為幌子而接觸到中資企業的敏感資料,也能防止中資企業的泡沫被炒作得過高而成為後患。

 因此,近期一系列的監管措施看似衝科網巨企而來,但實際上背後是中央要確保社會公平,履行施政為民承諾的同時,深掘市場「內循環」潛力,為經濟長遠穩定發展及與國際接軌打下基礎。未來的中美雙方對赴美上市的相關審查及規定或會收得愈來愈緊,這亦是各國制度更加融入國際化、讓各國制度互相接軌的必然之舉。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靜文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