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完善置業階梯增加供應是本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香港樓價再度破頂,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城市指數,按周上升0.65%,升穿兩年前紀錄再創新高。無論如何,港樓早就高不可攀,遠超一般打工仔可負擔水平,有關方面必須加多加快房屋供應,切實解決市民住得「貴、細、擠」問題。
兩年前的黑暴事件,一度推低本地樓價,加上後來新冠病毒肆虐,指數最多曾下調近9%。然而,各地紛紛透過財幣兩策救市,全球樓價因而應聲反彈,如美國最新樓價亦創新高,按年升幅達到破紀錄的16.6%,英國樓價也升約10%,以致有聲音關注到泡沫風險——相對來說,本港樓價反彈幅度其實有所不及。疫下樓市不跌反升,主因全球資金氾濫,於此基礎上,不少人還憧憬疫情過後,隨經濟及就業改善,樓市或許更上層樓,故今輪升市也吸引春江鴨預早入場。問題是,美聯儲收水壓力愈來愈大,由於樓價等因素推高通脹、經濟過熱隱患升溫,市場已預期美聯儲下月將宣布減少買債;到時,包括近期迭創新高的美股在內,全球資產價格會否出現回調?市場波動性料必加大。
還有一點是肯定的,乃香港樓價累升至今日地步,即使有所回調,除非有「父母蔭」否則新一代難以上車,這是一個無奈的事實。首先,繼續加多加快土地房屋供應份屬必須,不單有利於樓價回復到較正常水平,此外還有助於增加人均居住面積、改善市民居住環境。房過去是個貧窮象徵,惟今日已愈來愈多豪宅化的房,不單基層市民,就連一些小康中產都淪蝸居一族,相關現象恐怕難言健康!整體住宅供應必須增加,相信毋庸爭議,而在樓價居高難下的困局裏,為了切實解決市民居住難及上車難的問題,當局還應循公營資助方面入手,以完善港人的置業及上樓階梯。例如,在不斷增加傳統公屋、居屋之餘,作出政策創新引入如綠置居、首置盤等其他招數,以針對處理不同市民的需要。在內地,近期便興起「德國模式」之議,所指不限教育階梯的改革,還涵蓋了房屋政策宏觀方向,重點是如何締造一個樓價及租金穩定的市場,從而確保「房住不炒」;香港作為一個東西文化交融的城市,自然好應參詳不同地方的成功經驗。
自國安立法後,社會由亂入治,港府卒之能夠把施政焦點重新投向改善民生,不少早前擬訂的政策近期均見落實。上月,港府就向立法會提交了關於房租務管制的法案,從而加強對房租客的保障,這個類似「德國模式」的措施,預料最快今年底或明年初實施。至於開拓土地方面,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也接連報捷,繼上月底接獲首宗申請,本月初又多兩宗個案;而被外界形容為「尚方寶劍」的《收回土地條例》,發展局5月份便依法收回了3幅私人土地作資助房屋用途,到上月底更一口氣收回多達106幅。目前正在諮詢當中,兩個月後將會發表的施政報告,特首林鄭月娥已表明將重點討論房屋和土地議題。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談及對香港的期盼,第一點就指大家揪心的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房、籠屋。這個中央政府的期盼,也是全港市民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