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近日,筆者在與內地港商廠家溝通的時候,都聽到他們不約而同提及兩個在內地設廠投資所遇到的障礙,一是「電荒」,由於持續的高溫炎熱,加上工業用電量暴增,全國多個省市都面臨用電緊張的問題,需要不同程度地拉閘限電,讓不少廠家被迫減產;二為「人荒」,內地製造業工人流失嚴重,出現了「請人難」的困境。
靈活應對電力短缺
電力短缺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是由於近日極端天氣的影響,導致部分發電站無法正常運行,產能下降。以雲南省為例,極端氣候所引發的嚴重乾旱,讓當地的主要水力發電中心無法運作,導致供應不足。
第二個原因,是季節性用電需求。夏日為傳統的用電高峰期,辦公室、學校、商場、家中都是長期開冷氣;加之由於東南亞疫情反覆,不少傳統製造業被迫回流到疫情控制較好、產業鏈完整的中國內地,讓整體耗電需求急劇升高。根據國家能源局在8月12日發布的7月份全社會用電量數據,全國用電量持續增長,同比增加12.8%;2021年前5個月,華南地區的用電量已經超過疫情前的紀錄,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21%。
三則是由於內地制定了「2060年前達成碳中和」這個頗具挑戰性的目標,因此開始大幅度降低煤炭發電的比例,目前除了風電、光伏電等開發建設工程以外,亦正按照每年新增8部左右核電機組的建設規模和節奏推進核能發電。
增加誘因吸引勞工
而在勞工短缺方面,原本製造業的最大勞動力來源,是學歷相對較低且沒有十分擅長的工作技能的勞動力。然而,目前社會中卻出現了不少更自由、約束更小、收入更可觀的新興行業讓他們選擇,例如直播帶貨、經營網店、外賣等。尤其在疫情開始之後,不少行業都面臨停工、停產的困境,但上述的幾個行業卻格外興旺,以外賣行業為例,據2020年美團騎手就業報告,美團超過250萬名騎手中,有近40%來自製造業工人,是車手的最大來源,其次是小生意老闆、銷售和建築工人。
面對這兩方面的重大挑戰,廠家亦不可「坐以待斃」,要明白到無論是從環境保護的角度或是疫情及科技為社會生活帶來的改變,都是無法輕易轉變的,需要以靈活的心態來應對。例如在用電方面,可以配合政府政策,改在夜晚生產以配合錯峰用電;進一步推動生產的智能化及機械化,減少對勞動人手的高度依賴;製造業關乎國家的經濟根基,廠商可以嘗試通過業界代表與政府加強溝通,爭取更多政策上及經濟上的援助;適當上調工人薪酬,並制訂更有吸引力的職業生涯晉升模式,讓更多人願意重新回流到製造業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