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時代變遷,本地扎作行業日漸式微,甚少年輕人願意入行,本地傳統燈籠師傅為數不多,寶華扎作的第二代傳人歐陽秉志便是其中一位。開業超過50年的老字號紙扎店「寶華扎作」,一年大部分時間是香燭店,逢中秋時節都會掛上各種傳統懷舊燈籠。
現代科技技術的發展,使大部分燈籠都以機器製造,歐陽秉志表示,自己由1997年開始做,當年畢業之後找不到工作,剛好店舖的老師傅退休,機緣之下到店舖打理日常工作,剛開始負責送貨等工作。他憶述,第一次用竹扎的燈籠就是楊桃,當年由父親教導,做了200個楊桃用作慶回歸,自此他每年堅持扎作燈籠,一做便做了20多年。
堅持人手做傳統燈籠 保留集體回憶
歐陽秉志表示,每年都會堅持在中秋節扎作傳統燈籠,從未打算放棄以人手製作燈籠,因為他認為傳統燈籠有懷舊和傳統的味道,是上一輩的集體回憶,他又認為,塑膠燈籠就像平常的玩具,反而竹扎燈籠更加有中秋節的氣氛。
市面上有不同類型,五花八門的燈籠出售,為了迎合市場需要,歐陽秉志將傳統與潮流結合,以傳統方式製作「比卡超」等卡通燈籠,唯他指,為了保留傳統燈籠的特色,手做卡通燈籠不會有音樂。
人手扎作燈籠需好幾個小時
雖然扎作一個傳統燈籠很困難,但歐陽秉志從未想過放棄。他稱,最難的步驟是扎竹篾,因為一邊做,要一邊想紙和布能否放到竹篾上。做一個傳統燈籠並不簡單,動輒花上好幾個小時,「視乎製作哪一類型的燈籠,舉例製作一條魚相對簡單,一個多小時就能完成,而玉兔就需好幾個小時;但一些複雜的款式,如客人訂製的「比卡超」或「黑白豬」等卡通燈籠,便需要時間構思、畫圖,和量度尺寸,可能要花上一整天時間去做。」
由於手作需時,扎作燈籠每個售價約百多至數百元不等,歐陽秉志認為仍有不少人喜歡傳統燈籠,需且因為貨源不多,每年都幾乎賣斷貨。問到甚麼年紀的人會對傳統燈籠感興趣,歐陽秉志說, 一般年青人或長輩帶同孩子去購買,亦有人會用做裝飾掛在家中。他又透露,最受歡迎的款式是玉兔和楊桃,而師傅最喜歡也是這兩款,他解釋,因為玉兔燈籠底部有幾個車轆可放在地上拉動,而楊桃吸引之處就是能夠透光。
開班授課傳承手藝 冀將傳統傳承
隨着現代技術的發展,不少傳統手工藝等技藝正被時代巨輪淘汰,本地傳統燈籠扎作行業也逐漸式微,歐陽秉志表示,平常會透過開班授課傳承手藝,「讓年輕人有機會感受用竹和紗紙,扎作一個屬於自己的燈籠,讓他們知道以竹扎一個燈籠並不容易,要花上好幾個小時。」他又指,傳承手藝同時要靠家長灌輸給下一代,又稱出去教班時也不忘特別告訴下一代,這是「傳統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