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9日,第五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澳門分論壇在澳門理工大學舉辦。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弘揚孫中山先生愛國思想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旨在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探討孫中山思想的當代價值以及文化傳承。
本次研討會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兩岸與澳台關係學會主辦,支持單位為澳門理工大學。會議匯聚了來自兩岸以及澳門的傑出學者和專家,共同探討孫中山先生的思想精華,以及如何將其愛國思想融入當今社會。
研討會現場
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李永剛、海協會駐澳門辦事處代主任王明鑑、廣東省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肖兵、外交公署副特派員孫向陽、澳門理工大學副校長李雁蓮和兩岸與澳台關係學會會長劉家裕等主禮嘉賓,參加了9月8日上午的分論壇開幕式,為本次研討會拉開了帷幕。
劉家裕在致辭中表示:「孫中山早年在香港、澳門行醫,不求聞達,但求利人。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共同享有中華文化,分享孫中山思想。為了台海兩岸的繁榮,為了兩岸人民的福祉,為了國家的統一,為了中華民族的早日復興,我們更要弘揚孫中山的偉大愛國思想,傳承和發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彌合兩岸的分歧與隔閡,營造兩岸和平環境與氣氛,通過交流、合作實現兩岸的充分融合。」
研討會的日程安排充實而豐富,包括主題發言、分組討論,此外還參觀了鏡湖醫院孫中山銅像和中山紀念公園等。
研討會上,學者們就兩岸關係、中山思想、台灣革命、政治兩極化、中華文化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8日上午,學者劉佳雁、李酉潭、陳忠純、丁仁方、包承柯、陳福川、李海燕、林信雄分別進行了主題演講。
研討會現場
其後在分組討論中,學者邱俊維、曹勝高、李樑堅、謝鎮群、黃俊陵、黨朝勝、杜聖聰、陸文浩、謝嘉文、林文寶、裴晉國、王精誠、殷瑞宏、高瑞鍾、王藝聲、馮國豪、姬朝遠、陳麗菁、李崇垓、王凱民、楊智傑、林信雄、謝曜任等展開了熱議。
研討會現場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認為,台灣問題的出現是在中國社會貧弱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隨着中國的崛起和復興,兩岸問題也必然會在某一個階段自然而然被解決。中國大陸在經濟、社會和科技力量的積蓄和發展本身就會自然轉化為兩岸實現統一的力量源泉。孫中山在一百年前所闡述國家統一的愛國思想,以及他為中國人民擺脫封建帝制所做的努力,已經成為今天中國人民實現國家統一的重要精神力量來源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黨朝勝表示,目前又到了島內政局變化關鍵時刻,兩岸關係面臨更大變數。我們在嚴格遵循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的同時,不妨再次回顧孫中山先生關於國家統一的思想,以從中汲取營養,開闊思路,從而穩中求進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
澳門理工大學教授、兩岸與澳台關係學會副會長兼理事長朱顯龍談到:「兩岸文化儘管同根、同源且同類,但兩岸政治差異與權力對立導致兩岸文化交流、融合產生諸多障礙。然而,港澳地區是兩岸之間的特殊地帶,可為兩岸文化交流、融合發揮特殊的橋樑作用。以澳門為例,長期以來,眾多澳門學子選擇在台灣就讀。報考台灣的澳門學生從2000年的600人,近年逐年上升到1000多人。同時越來越多的台灣人來到澳門就業。」
台灣地方發展暨對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殷瑞宏提出,中山先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革命家,他的思想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百年,但他的高瞻遠矚經常在各個領域被重新確認,具有實際和探討價值,永續發展也不例外。他的一些主張可以與之相關聯,例如,孫中山思想中的「王道文化」和「濟弱扶貧」等概念涉及社會資源的分配,以及協助那些尚未有能力實現永續的人們,這些主張即與當今廣泛應用的「永續發展目標」相一致。
台灣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林信雄認為,孫中山思想的精要在於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三民主義更為其主要具體架構與藍圖。民族、民權與民生主義分別為救國治國以及建國之道,立基於國家照護人民與人民支持國家的良性循環。兩岸國家與社會體制雖有不同,但兩岸同源同本的的歷史脈絡與文化遺緒,可完全集結於孫中山思想,彼此先後共尊中山先生即為最佳明證。
台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所教授楊智傑提出:「孫中山強調中國必須要統一才能強大。他說過,美國獨立之時本來是十三個互不隸屬的邦,透過貿易談判,才決定成立聯邦,因而才慢慢強大。如今兩岸分治,或許也應該透過貿易談判,到就各方面慢慢形成一致制度。」
台灣陳守仁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馮國豪則建議,孫中山先生在大灣區極有號召力,同時孫中山生活和革命足跡均與大灣區有着密不可分的淵源,應重視「孫中山」做為文創產業與文化旅遊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後疫情時代整合大灣區各地「中山元素」,重新規劃文創產業內涵與文化旅遊路線。(記者 黃鳳鳴)
頂圖:研討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