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神農炎帝:華夏始祖 恩澤千秋

神農炎帝:華夏始祖 恩澤千秋

責任編輯:嚴燕紅 2023-11-29 14:08:59 來源:香港商報網

2.jpg

    在山西省高平市神農鎮莊裏村東南,有一處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壯觀的建築群。這裏松柏蒼翠、華表高聳、殿宇巍巍,周圍則山巒疊嶂、植被茂密,風景極為秀美。該建築群即炎帝陵。我們華夏民族的先祖——神農炎帝,就長眠於此。

    炎帝,是我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首領,因有火德或善用火,遂被稱為炎帝。相傳,炎帝曾制耒耜,教民耕作;播五穀,解民溫飽;嘗百草,為民治病,完成了原始先民從漁獵到農耕、從游牧到定居的重要轉折,開啟了華夏農耕文明、醫藥文明之先河,因此被後世譽為農業之神、中醫鼻祖,受到千千萬萬炎黃子孫的無限尊崇和敬仰祭拜。

    關於炎帝的出生之地,向來眾說紛紜,如陝西寶雞、湖北隨州、湖南炎陵,以及與高平同屬山西晉東南地區的長治市,等等。那麼,為何說高平才最有可能是真正的炎帝故里?當地又有哪些有關炎帝的史料遺存、實物遺蹟以及傳說故事呢?

    「皇墳」的由來

    皇墳,即炎帝陵,是高平民間對莊裏村炎帝陵的俗稱。

    高平,古稱「泫氏」,亦作「長平」,意為高山環抱之平地。戰國時期,這裏曾是秦趙「長平之戰」的主戰場。當地氣候濕潤、雨量豐沛、土地肥沃,丹水縱貫南北,自古以來,便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據相關考古發現,距今5000至1萬年前,高平一帶即有人類活動痕跡,如1986年,在高平市羊頭山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2007年,發現兩處仰韶文化遺址;2015年,在羊頭山神農城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古步道及石牆。所有這些遺址遺物,均契合於炎帝所生活的時代。

    莊裏村「皇墳」的說法由來已久。據當地民間傳說,當年,炎帝因給民治病,誤食了一種有毒的「百足蟲」,致使腸爛而亡,下葬於此。因此,老百姓便將該地稱為「裝殮」,意即炎帝在此裝殮安葬。此後,隨着時間的推移,「裝殮」逐漸演變為「莊裏」,而炎帝的墳塚亦被稱為「皇墳」。

    在「皇墳」的背後,有一座五穀廟,是專門用於祭祀炎帝的場所。廟內有一塊「炎帝陵」石碑,為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161年)所立,碑文有「炎帝陵乃古蹟之勝地也」等字。據考證,這是全國唯一一塊有明確記載「炎帝陵」的碑記石刻。

    其實,在高平境內,有關炎帝的廟宇和碑刻有很多,除了炎帝陵外,還有炎帝行宮、炎帝寢宮、炎帝中廟、羊頭山炎帝高廟等,共計41座,碑刻逾140塊。

    以上碑刻中,有一塊是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羊頭山五佛碑,碑文中有「神農,聖靈所託遠矚太行」「地存唐公,山號羊頭」等字樣,這也是國內迄今為止記載神農遺蹟最早的碑刻文字。

    此外,還有一塊是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唐故畢府君夫人趙氏墓志銘碑,碑文中有 「神農鄉神農里團池店」字樣。高平市神農鎮於2000年由團池鄉改名而來,由此可見,至少在唐代時,當地就名為神農鄉了。

    碑刻見證了高平即為炎帝故里,而史料記載更是不絕於書,如清版《澤州府志》記載:「上古炎帝陵,相傳在縣西北四十里換馬鎮。帝嘗五穀於此。」當時,高平縣為澤州府管轄。書裏所說的換馬鎮,即今高平市換馬村,距莊裏村不足一里路,而莊裏村時屬換馬鎮管轄。

    「皇墳」的記載和傳說代代相傳,而歷代對於「皇墳」的修繕也從未停止。為了弘揚炎帝文化,紀念我們的先祖,2015年,高平市對炎帝陵進行了保護性修復及擴建,並於2016年5月完工。其中,仿古建築群總面積7121平方米,文物遺址保護面積360平方米。

3.jpg

癸卯年民間拜祖大典之祈福中華

4.jpg

恭請台灣先嗇宮神尊

    如今,修復後的炎帝陵氣勢恢弘、大氣磅礴,山門、功德殿、始祖殿、炎帝大殿沿中軸線一字排開,兩邊則分置有鐘鼓亭、聚賢堂、關聖殿、頌德堂、醫藥堂、根源堂、碑亭、碑廊等,當地民眾口中的「皇墳」,業已成為全球炎黃子孫祭拜神農炎帝的重要聖地。

    羊頭山上的傳說

    「炎帝上了羊頭山,井子坪處開荒田。七種八種種成谷,人才吃上小米飯……」這是高平當地流傳着的一首民謠,是說神農炎帝在羊頭山上教民播種五穀,並被族人親切地稱為「五穀老爺」的由來。

5.jpg

羊頭山神農廟

    在高平,提到炎帝,絕對不能不提羊頭山,這裏關於炎帝活動的遺址遺蹟及傳說故事實在太多了。

    羊頭山位於高平市神農鎮北,海拔1297米,因山頂有石狀如羊頭而得名。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羊頭山,在縣北三十五里。《山海經》雲,神農嘗五穀之所,山形像羊頭。」文中提到《山海經》所載內容,屬先秦文獻中唯一且是最早記載炎帝活動的準確地址。

    唐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的《澤州高平縣羊頭山清化寺碑》亦記載:「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由此可見,當年,先祖炎帝及其族群的主要棲居和生活軌跡就在高平境內。

    羊頭山風景秀麗、風光優美。在山的西段山峰上,有一處神農城遺址群,該城又稱羊頭城或谷城。遺址下方,有兩眼泉水,一白一青,名神農泉,相傳是炎帝部族飲水及灌溉之處。二泉之側有井,即神農井,傳說是炎帝部族天旱時開鑿的古井。青白二泉南30米,有一片空地,即井子坪,又名五穀畦,相傳是炎帝培育五穀之地。

    此外,羊頭山一帶,還建有大量祭祀炎帝的廟宇及宮殿,如炎帝高廟、神農廟、炎帝上廟、炎帝中廟、炎帝下廟、炎帝行宮、炎帝寢宮等等。以上廟宇和宮殿,大都由歷代官方所建,可惜的是,如今,有的僅剩遺址,有的則乾脆不見了蹤影,只留在史料或人們的傳說之中,當然,也有的依然保存完好,並重新進行了修葺、擴建和完善。

    這其中,由古代皇家敕建的炎帝中廟風采依舊。廟中的太子殿,最為古老,是我國目前炎帝廟宇中保存時間最早且最完善的古建築,為元代遺構,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炎帝寢宮內,則存有國內唯一的神農炎帝夫婦的古壁畫像。

    炎帝在羊頭上開創了華夏農耕文明,同時也影響着當地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當地的很多地名、村名,都與炎帝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當地的許多民俗也與其有關,如: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民眾們會用蒸面羊敬獻炎帝,祈求炎帝保佑五穀豐登。

    祭祀綿延不絕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泱泱丹水,莽莽太行。惟我始祖,神農炎帝;肇啟農耕,澤被八荒……」

    這是2016年5月14日,高平市在新落成的炎帝陵廣場舉辦首屆海峽兩岸同胞神農炎帝故里民間拜祖典禮時,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希清獻上的拜祖文。當天,包括逾千名台灣同胞在內的逾3000名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此次盛典。

6.jpg

癸卯年民間拜祖大典迎賓隊伍

    其實在高平,對於神農炎帝的祭祀活動由來已久、源遠流長。唐武則天天授二年《澤州高平縣羊頭山清化寺碑》記載:「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歷代崇恩,峰亭享廟。」

    由此段文字可以看出,唐代時能夠提到「歷代崇恩」,至少說明在唐以前的數個朝代,炎帝都受到無尚的「崇恩」,且享有廟宇。

    至於唐以後的各個朝代,從現存史料及碑刻可以看出,官方的祭祀活動愈加隆重和頻繁。據《元史·成宗本紀》和《元史·祭祀志》記載:元成宗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朝廷更是派遣官員到高平炎帝陵致祭,可見規格之高、聲勢之大、影響之廣。

    此外,到了明清時期,每年春季和秋季,當地官方都要舉行祭祀神農炎帝的活動。如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中「高平縣」記載:「有神農遺塚,有司春秋致祭。」

    除了公祭,高平民間對神農炎帝的祭祀活動更是長盛不衰、綿延不絕。據《澤州府志》《高平縣誌》記載,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炎帝生辰這一天,民眾都要敲鑼打鼓,由「社首」抬着炎帝像到附近村社巡遊,場面極為宏大,民間流傳有「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穀廟裏當社首」之說。

    近年來,高平市更是以祭祖活動為平台,大力弘揚炎帝文化,陸續舉辦了「中華民族祖先炎帝祭祀大會」「中國高平炎帝農耕文化節暨社會各界公祭人文始祖神農炎帝大典」「海峽兩岸民間炎帝陵守陵儀式」「神農炎帝祖廟聖駕台灣巡境賜福活動」,並於2019年恢復了臘祭,2020年恢復了中秋祭。

7.jpg

癸卯年民間拜祖大典之敬十獻禮

    此外,從2016年至2023年,高平還連續舉辦了八屆高規格的「問祖炎帝,尋根高平」海峽兩岸同胞神農炎帝故里民間拜祖大典。截至目前,已累計吸引逾萬名台灣同胞、逾50個國家和地區的逾千名海外僑胞前來尋根問祖,搭建起了海峽兩岸溝通親情、加強聯繫的交流平台。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如今的高平,已被國台辦、中國僑聯和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分別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神農炎帝文化研究基地」等稱號,成為海峽兩岸和全球華人尋根拜祖的精神家園。(林宇 楊亮 高平市炎帝文化研究會供圖)

    頂圖:風光秀美的羊頭山

責任編輯:嚴燕紅 神農炎帝:華夏始祖 恩澤千秋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