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10日,中國致公黨由華僑社團美洲洪門致公總堂發起,在美國三藩市成立。跨越世紀歷經考驗,中國致公黨與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風雨同行,攜手走過近百年滄桑歲月,「致力為公跟黨走,僑海報國建新功」是致公黨人的優良傳統和神聖使命。
廈門市目前1300餘名致公黨黨員中,僑海人士超過90%,其中有許多上世紀50-60年代回應黨和國家號召回到祖國支援建設的老歸僑。僑海歸心,歸僑老黨員們飽含著對祖國的熱愛,從不同起點出發,終踏上回歸祖國的路,在不同崗位匯聚力量,歸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礡偉力。
為深入開展「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徵程」主題教育,即日起《廈門致公》微信公眾號開設「僑海·歸心」專欄,記述歸僑老黨員們一路走來的涓滴故事,反映他們國門內外的特殊經歷,傳承他們聚力歸心的愛國情懷。讓我們一起趟過歷史的長河,品讀他們的傳奇人生,傳承他們愛國愛鄉、勤勉奮鬥、矢志不渝的僑海報國精神。
陳毅明 : 悠悠桑梓心 拳拳報國情
陳毅明,致公黨廈門大學綜合支部原主委,廈門市華僑博物院名譽院長,海南瓊海人,1935年出生於新加坡,1953年回國,先後就讀於集美中學和廈門大學,1961年-1989年在廈門大學任教,1990年調入華僑博物院,潛心研究、傳承嘉庚精神,1999年退休。
1953年在「大偉健輪」上,被遣送回國的華僑們難掩興奮揮舞紅旗,陳毅明為右側舉旗者
回到新中國 我的無悔選擇
陳毅明幼年時期顛沛流離,隨父母輾轉於新加坡、北婆羅洲和廖內群島,11歲就讀於新加坡星洲幼稚園附小。因家境貧寒,15歲就在阜安布傘行做工。受老師李鴻江和馬來亞共產黨員馮增賢的開導,開始涉獵西歐、俄國和蘇聯的文學著作,接觸到左派、民主革命觀念。少年陳毅明萌生了當作家的夢想,對知識的渴望讓她從來不曾停下學習的腳步——工餘時間她在醒華夜校學習,到益群夜校成年識字班當教員助理,深夜時分,住處半窗外的月光和燈光,照亮了她的悅讀之路,也打開了她認識世界的眼界。她崇拜陳嘉庚,同情反殖民統治運動,讚歎共產黨人的剛強意志,嚮往五星紅旗飄揚的新中國,強烈的情感催生了她回到祖國的熱望。上世紀中期,新加坡仍是英屬殖民地,勞動工人特別是女工的待遇得不到保障。陳毅明在布傘行的女工中年紀最小,1952年,她竟聯合十多位工友要求老闆給女工在三八婦女節帶薪休假,並帶這些工友到老闆的汽水廠參觀,在那裏講「爭取婦女的平等權利」。她還在醒華夜校兩周年慶的演講中高呼:「打倒英帝國主義,炸爛這個不平等的社會」……一系列行為引起了英國殖民政府的注意。就在這一年,她被扣上「與共產黨有聯絡觸犯‘緊急法令’」的罪名,先後關押在中央警察局、西羅敏女牢和巴生集中營,經歷了1年又14天的牢獄生涯。被監禁期間,當局曾派人動員陳毅明去「感化院」,接受感化以獲優待和自由,被她斷然拒絕。在獄中她仍然保持着樂觀向上的精神,偷偷地和獄友們以秘密方式傳遞歌譜,學習進步歌曲。被「遣送」前,殖民政府讓她選擇「去中國台灣」還是「紅色中國」?她毫不猶疑:回到新中國!
陳毅明(前排左三)在集美中學就讀時與同學合影
建設新中國 我的畢生追求
1953年7月22日,18歲的陳毅明和三百多名難友同時被「黑腳」(員警)押上開往廣州的遣送船。「久在樊籠裏」的她和同伴一起揮舞著國旗、黨旗,望著祖國的方向,許下莊重的誓言——趕不上參加祖國的解放戰爭,就參加祖國的建設,報效祖國。就業還是就學?是她回國以後面臨的第一個選擇。在廣州石牌難僑招待所幹部們的耐心勸導下,她參加了全國華僑學生的中學統一考試。受陳嘉庚先生和啟蒙恩師李鴻江的影響,她選擇到集美中學就讀,從此與僑鄉廈門結下了緣分。在「僑生搖籃」集美中學,有許多來自東南亞的僑生,他們和陳毅明一樣,嚮往新生的共和國而來,為把自己煆造成祖國的棟樑之才而來,朝氣蓬勃,生龍活虎,像八九點鐘的陽光,將青春的活力灑滿校園。求學過程中,陳毅明又一次面臨了人生方向的抉擇。1955年初,「鷹廈鐵路青年志願築路隊」招募隊員的消息,重又激起她參加祖國建設的豪情,她一連五次提交參加築路隊的退學申請,但都沒得到批准。葉振漢校長還特意找她談話,告訴她建設社會主義是有許多方面的,並不是要所有青年人都去建鐵路,要做有遠大抱負的人,安心學習,將來用學到的知識建設祖國。志當存高遠,從此陳毅明讀書更勤奮,終於在1957年考上了廈門大學歷史系。
陳毅明在中央電視臺和新加坡媒體上解讀嘉庚精神
專研華僑史 宣傳嘉庚精神
大學期間,陳毅明表現優秀,1961年畢業後留校,相繼被安排到廈門大學歷史系、科研處工作。在特殊的歷史年代中,她受過不少衝擊,同時也得到多方面的保護,與貧下中農「同住、同吃、同勞動、同床共被」,到水產造船廠當翻沙工,操起風鑽機挖防空洞……生活的艱辛讓她學會保護自己,也變得更加堅韌。1972年廈門大學復課,陳毅明被調到教務處,1979年廈大歷史系東南亞史教研室恢復,系主任陳在正認為,陳毅明是歸僑,對華僑有感性認識基礎,於是安排她開設華僑史專題課,從事華僑史研究。與此同時,她協助陳碧笙教授整理陳嘉庚的資料和年譜,這是她參與學術研究的第一部作品,也讓她對校主陳嘉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與廈門大學毗鄰的華僑博物院,是陳嘉庚先生創辦、由僑胞和歸僑捐款建成的,是當年「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華僑歷史博物館」。執教廈大歷史系期間,陳毅明經常帶領學生參觀華僑博物院,當她了解了陳嘉庚創辦華僑博物院的宗旨和陳列陳舊、專業人員缺乏等狀況後,便決意去那裏工作。1990年,陳毅明調任華僑博物院副院長,主持院務,開啟了人生新徵程。她憑藉自己的僑史專業知識和文化自信心,不僅堅決阻止了華僑博物院商業化,而且豐富了博物院的收藏品和展示內容,帶出一個有凝聚力、有活力、熱愛博物館事業的學術隊伍,使華僑博物院進一步呈現出其鮮明的專業特色。
陳毅明在博物院的工作,總關聯著「僑」,這樣的經歷,開闊了她的視野,並以新加坡時代特徵為背景研究華僑領袖陳嘉庚。2007年5月5日、6日,陳毅明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為全國億萬觀眾講述《我心目中的陳嘉庚》,將陳嘉庚先生獨具一格的魅力展示於世人。她一改以往國內學者「隔著南中國海」研究陳嘉庚的思維方式,把嘉庚先生放在東南亞的位置來解讀,介紹嘉庚先生的國民自覺精神和對新加坡的貢獻,推動了新加坡對陳嘉庚重要價值的肯定和宣傳。
陳毅明與百歲南僑機工羅開瑚合影
加入致公黨 實踐僑海報國
「致力為公、僑海報國」是中國致公黨的宗旨,也是陳毅明的人生選擇。1985年3月致公黨廈門大學支部正式成立,支部主委、廈大物理系教師陳國川認為陳毅明既是歸僑,又長期從事華僑史研究,工作成績突出,參政議政能力強,便積極發展她加入致公黨。1986年12月,陳毅明加入了中國致公黨,從此在政治身份上有了一份歸屬,更多了一份責任。加入黨派後,陳毅明發揮專業研究特長,積極履職建言參政議政。她起草的關於「籌備陳嘉庚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和「支持廈門大學進入『211工程』」的建議被省人大採納,她對廈門市的僑務工作提出的重要建議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1998年8月,陳毅明向致公黨中央聯絡部彙報了印尼華人唐裕先生的情況,並根據指示,以個人的名義支持唐裕先生接受印尼政府頒賜特等功臣勳章。陳毅明與唐裕先生家族一直保持着密切情誼和往來,2023年8月,唐裕先生個人收藏的重達5噸的文物由其後人贈送給華僑博物院,陳毅明為促成此事,也是不吝心思的。陳毅明一輩子研究華僑,心系華僑,為維護僑益奔走力行。1998年,一位南僑機工去世,其女兒因父親單位認為其父親是「國民黨」而不讓報銷醫療費用,找到陳毅明求助。陳毅明敏銳地意識到,要盡快推動南僑機工群體的政治認定,隨後開始為南僑機工群體奔走呼籲,2000年2月,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她將整理的南僑機工歷史地位材料分別寄往海南、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福建各地僑聯以及中國僑聯,推動南僑機工政治認定和解決經濟待遇問題。經過各方多年的努力,南僑機工獲得了應有的榮譽,生活待遇也得到了提高。曾有人在書裏說陳毅明是「研究南僑機工第一人」,對於這樣的溢美之詞,陳毅明認為學術之事要實事求是,在她之前早已有學者在研究南僑機工了。回首30年的奔走、呼籲,她感慨「盡了綿力,於心可慰矣」。
致公黨廈門市委專職副主委李瑞盛(右二)等看望陳毅明
時光荏苒,鮐背之年的陳毅明見證了國門內外的無數變遷,經歷了幾十年來的人生起伏,至今仍然密切關注海內外僑情變化,潛心開展華僑史研究。愛國之心不改,報國之志彌堅,當年她從南洋顛沛而來時緊貼胸前的國旗紅,已經深深地印入了心裏,烙進了無悔時代的踐行中。(來源 廈門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