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從美編到「包工頭」 他帶領深圳晚報策展團隊幹到營收3000萬

從美編到「包工頭」 他帶領深圳晚報策展團隊幹到營收3000萬

責任編輯:呂馨 2024-04-15 11:36:07 來源:全媒體探索

640.jpg


謝泰春,深圳晚報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分管設計工作)、深圳晚報創意策展中心主任,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國際新聞設計協會)會員。


參與創作了眾多省市級報紙、書籍、新媒體產品與展覽項目,曾獲得中國晚報優秀版面一等獎、設計之都公益廣告大賽最佳創意獎、深圳新聞獎等獎項。

   2024年1月1日,深圳晚報迎來創刊30周年。作為一名入職晚報12年的媒體人,我也從青澀跨過而立,隨晚報新業務一同成長、成熟。
   過去很多年,我是夜班的頭版美編,在編輯部「勾勒」一紙風行的故事。隨着報社的轉型創新,我告別新聞紙,在「萬物皆媒」的時代,將城市作為媒介,用另一種方式續寫着新聞理想。
   現在,我是深圳晚報的「包工頭」,闖入公共文化空間的新賽道,在工地上探索着空間傳媒的創新應用。

倍速學習,不做轉型的旁觀者


   美術編輯是一個垂直小眾的職業,自大學畢業後入職雜誌社做美術編輯兼攝影記者開始,到加入深圳晚報成為專職美術編輯,我從新聞版、圖片版、文娛體育版、圖表版一步步做到頭版,拿新聞獎、加入職業協會,一直與鉛字做伴並自得其樂。

   隨着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的首要任務和核心命題圍繞「轉型」「融合」「創新」三個關鍵詞展開,基於互聯網衍生出的圖表新聞、長圖、H5、動態海報、九宮格海報、一鏡到底等新媒體產品與手段不斷更新迭代並各自風行。「版面設計」這個詞似乎離報社的中心工作越來越遠。

   作為國內首家試點採編全流程電腦化的媒體,深圳晚報與生俱來的創新基因與時不我待的轉型步伐,督促着每一名員工都不能做轉型的旁觀者。

   面對新聞紙以外的介質如何設計這個問題,我嘗試着改變思維,努力追趕流行風潮,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在報社領導的鼓勵下,深圳晚報的一眾美術編輯除了夜以繼日地在方正飛騰中排布網格外,還以倍速學習的心態接觸新知識。在網上搜羅教程,到大廠參觀學習,如同學生時代啃大部頭一般研究新產品新技術,時間軸、序列幀、SVG、切圖……伴隨着第一個H5、第一個小程序、第一個嵌套服務平台的面世,我也從美術編輯轉變為新媒體設計師,與新成立的新媒體設計小組一道追蹤潮流熱點、研發各類新媒體產品,屏幕上躍動的像素成為我的新夥伴。

   在人民日報、網易新聞等頭部機構媒體與商業平台陸續刷新圖表、H5新聞產品新高度的背景下,我和團隊也陸續推出了《一隻化身孤島的鯨》《震撼!深圳驚現會動的清明上河圖!》《「築圳文明」小遊戲》《我們的節日系列》《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創意傳媒產品,獲得各類新聞、廣告界獎項,甚至成為「友商」的內部培訓教材,由此派生出的大量定製化產品也取得了不俗的營收成績。

640 (1).jpg

   在新媒體之外的傳統傳播領域,我也嘗試着突破舊有的宣傳思維。在2017年的「深圳創建文明城市」系列宣傳策劃項目中,我們大膽地順應流行趨勢,創作了一批高飽和非寫實風格插畫海報,與以往直白地使用實景照片搭配簡單文字的傳統海報徹底區分開,為主流價值觀宣傳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系,徹底刷新了傳統政務宣傳的風貌。

   配色清新的海報遍布深圳的地鐵、公交、戶外大屏、建築圍擋,成為一段時間內深圳城市風貌的「主視覺」,我們還將這批海報向各界「開源」,將設計源文件提供給各使用單位與公司。因為視覺的獨特性,這批海報被爭相「魔改」,衍生出一大批二次創作作品,甚至在周邊城市也有出現。

   這一突破傳統政務宣傳視覺慣性的做法獲得眾多機構跟進,成為我們的長期重點業務。

內容為本,拓寬傳媒語境邊界

   隨着深圳晚報設計能力不斷得到各界肯定,越來越多新媒體設計以外的業務紛至遝來。此時的「我」,已經成為「我們」。
   2019年,深圳晚報正式組建創意設計中心,我與團隊一同走上拓寬設計業務邊界的征程。我們不拘泥於機構媒體的身份,陸續引進一批經驗豐富且具備創新思維的設計人才與項目管理人才,承接了各類企事業單位的VI、文創、插畫、IP設計等創意設計業務。其中,VI設計業務完全對標市場化設計規範,從品牌LOGO、標準字體、輔助圖形,到視覺規範、傳播規範、線下物料全方位覆蓋。文創、IP等業務形態也以此為標準,逐漸發展出一套成熟的項目管理與產品交付體系。

   在市場中,我們以機構媒體的身份與市場化設計機構同台比拼,核心競爭力在於優秀的創意與文化洞察力。以2020年度「深圳公園文化季」的「2020年度十佳自然教育志願者」獎牌設計為例。這是一個帶有強烈公益性質的榮譽稱號,用以表彰該年度為深圳自然教育作出突出貢獻的志願者。主辦單位最初希望我們為此定製一批傳統風格的金屬獎盃,以突出榮譽的厚重感。我深度了解了志願者為自然教育所做的工作,嘗試理解他們無私奉獻的初心,在與主辦單位進行一番頭腦風暴後,提出給志願者們送上一份帶有溫度的紀念。

640 (2).jpg

   在主辦單位的協調下,我帶隊前往鮮為人知的深圳市綠化處樹枝粉碎場。這裏保存着每年颱風過後折斷的樹木,等待粉碎回收。幸運的是,粉碎廠仍保留着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颳倒的大樹,由於樹幹龐大,暫未處理。我們挑選了一根粗壯的樹幹,送到紅木加工廠切割成適當尺寸的小料,根據小料進行排版設計,雕刻上志願者的名字,得到了一批代表深圳生態環境切片的原生態獎牌。獎牌上不僅保留着樹皮,還有蟲眼、龜裂等痕跡,這些本來等待粉碎的樹木由此得以「重生」,繼續承載這座城市的文化,和自然教育志願者們一起,與自然交流,任歲月洗禮。「我收到過很多獎牌,但這一次如此特殊又飽含深意。」一位獲獎者說,自己拿到獎牌後第一時間曬出來與朋友分享,獲得一致好評。

   通過這件小事,我深刻感受到了設計的力量,它厚重而溫暖,可以激人奮進,可以撫慰人心,讓我有了繼續探索更多創新的不竭動力。

   隨着深圳晚報綜合文化服務的不斷深化,我陸續加入到各類不同於以往視覺設計範疇的工作中。這其中,「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館」的展陳設計工作,成為深圳晚報系統化學習策展標準,切入策展、公共文化空間業務的原點。對該項目的參與,讓我第一次系統性地了解到了各類展覽設計規範,如視線標高、展線排布、交互展項、數字內容等。

   憑着年輕團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大家抱着「展覽就是將平面設計擴展到空間中的三維設計」的念頭,嘗試開展空間展陳項目。在與音頻中心合作的「萬科樂跑耳機森林」商業美陳項目中,不懂3D設計的我們用紙折空間、橡皮泥捏造型的「土辦法」做前期設計,以時間換經驗,甚至用「睡工地」的笨拙方式把關落地環節。最終,一個日均流量數千人的美陳裝置被我們這個「草台班子」搬上商業綜合體中庭,得到了需求方萬科和商業體運營方的高度評價,策展業務就此萌發。

640 (3).jpg640 (3).jpg

   此後,我和團隊勇闖傳統媒體「無人區」,陸續承接了各類政府、企業的展覽及公共文化空間項目,逐步轉型為具備綜合項目管理能力和落地把控能力的複合型設計師。深圳晚報的「包工頭」們登上了舞台,對外拓展項目、匯報方案、溝通協調,對內進行流程把控、資源調配,純業務中台部門轉型為擁有初步前後台對接協調能力的全鏈路業務運營部門。

   這一系列工作需要策展團隊擁有極強的信息收集、內容產出與資源鏈接能力,不但要對展覽主題、展覽形式、布展風格以及宣傳方式進行全局把握,還要對展陳內容、布展場地、展品徵集與布展實施等工作進行逐一落實。「撰稿人」般的內容生產力及「包工頭」般的項目把控能力成為必需。

超級協同,在一起就會了不起

   很幸運,在面對大型項目時,我永遠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隊,身後永遠站着全報社的同事,他們一路給予我探索未知、勇敢冒險的底氣。

   事實上,我不是個例,每一個「深晚人」都是手拉手、肩並肩攻克一個又一個項目的。經過多年的沉澱,深圳晚報形成了「超級協同」的工作機制與企業文化。項目伊始,在需求導向、專業導向的前提下,形成以總編輯、編委或部門主任牽頭的虛擬項目組,各部門在各自領域共同為項目賦能,提供內容、技術、經營、行政等多方面的專業支持,高效協同、高水準推進。這也是策展業務在發展初期能迅速跑通的根本原因。

   以綜合營收超千萬元的經營項目「南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公共文化成果展」為例。首先,報社編委會組織相關業務部門組建策展團隊,開展統籌協調、進度安排、策劃設計等工作。我與策展團隊小夥伴作為從前期策劃到落地執行的核心骨幹,對項目整體流程做全方位把控,制定項目推進時間表,對項目關鍵節點的出品進行梳理協調,確保各環節順利產出成果,直至項目結束。這需要數個部門各司其職,積極在專業分工內配合項目的整體流程。

   其中,創意策劃中心進行展覽頂層規劃,確定展覽定位、結構與體系,制定展覽大綱及編寫細化腳本。各線口鏈接各端協調聯絡,對新聞、檔案、實物進行系統化收集、整理、審核。創意設計中心根據內容進行設計轉化,深化處理圖文信息,制定設計方案,對布展空間進行搭建落地,對數字化內容進行定製化軟件開發與硬件定製。同時,視頻中心拍攝剪輯展覽主題影片,音頻中心錄製音頻產品,新媒體團隊發起線上檔案資料徵集活動,專業編輯與審校人員提供內容把關的專業支撐,經營管理服務中心則處理招投標等商務工作。

   面對海量的對接工作,需要保持高度的責任心與響應度,部分項目有十幾個微信群,我的手機從不離手,因為手機的每次振動都代表着一個問題正在被提出或解決。展品徵集、展陳設計、落地把控、設備調試、運營維護等事無巨細的工作,讓我在團隊中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項目經理。

   「深晚人」充分發掘自身優勢,回應市場,在宣傳與經營實踐中探索出的超級協同精神,是支撐我們開拓新業態、闖入新賽道,打造「空間媒體」的最大底氣。

深耕專業,「包工頭」要挖「護城河」

   根據項目內容劃分,深圳晚報策展業務可細分為綜合展覽、公共文化空間、展會三大類。綜合展覽業務已有「先行之路——深圳經濟特區檔案文獻展 」「南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公共文化成果展」「龍騰30年——龍崗建區30周年成就展」等案例;公共文化空間業務包括燕川村史館、龍華區奮鬥者廣場系列、北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提升改造、「光明科學城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中心」等案例;展會業務則包含文博會、高交會、慈展會等大型展會中的整體規劃策展與單體展區搭建。

640.png

   從綜合性常設展覽到展會,從黨建陣地到公共文化空間,面對不同類型的項目,我們都以創意先行的原則推進,首先對項目進行深度解讀,挖掘項目背景與內涵,並開展實地踏勘調研,這是能夠產出高質量策劃設計成果的基本工作。在完成項目理解後,進一步制定頂層規劃與主題,指引後續內容撰寫、展陳設計、互動設置、平面展示等各環節,達到主題鮮明、風格契合、形式多樣的效果。這一從頂層規劃到落地執行的專業鏈條,使我們充分區別於市場的一般性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傳媒特色。
   我們常態化開展頭腦風暴會、項目分享會,組隊前往聆聽相關講座,奔赴全國各地的優秀項目進行參觀交流,鼓勵考取PMP項目管理證書,全員學習AIGC工具。逐漸梳理形成一套系統性的策展資料數據庫與方法論,為業務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根據設計業務類型,深圳晚報對設計板塊業務進行了架構調整,升維開拓設計、品牌、策展三大領域,成立創意設計中心、品牌設計中心、創意策展中心三個細分設計部門,形成全維度設計力,對標行業高品質、高影響力的設計與策展機構進行業務構建。我和團隊共同在隊伍建設、業務開拓、業務創新等維度上多維發力、小步快跑。團隊人員專業跨越美術設計、室內設計、景觀園林設計、漢語言文學、藝術理論等領域。業務形態涵蓋策展業務的前期策劃、內容產出、空間設計、數字內容定製、數字展廳、AIGC產品開發等。

   在2023年6月舉辦的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我們與音頻中心一道,再次發揚開創新賽道的精神,通過自主開發與開放合作,「手搓」創作了一批高品質的AIGC體驗項目,在深圳報業集團展位打造了「數字人」矩陣、「魔鏡」、「AI繪畫」、「AI讀書」等AIGC產品,這些重體驗、重互動的交互產品與場景獲得超高人氣,央視對此作了報道。這是深圳晚報長期緊跟AI風潮,提取適用於會展的元素並加以二次開發創作所取得的成果。在會展業務之外,AI主播的展廳智能導覽服務、文創展品數字化、「雲上展廳」等充分利用新技術的創新實踐也始終貫穿深圳晚報的策展業務之中。

640 (4).jpg

   作為深圳晚報的新業務板塊,策展業務憑藉機構媒體強大的資源優勢和行業的權威背書贏得客戶信賴,並以高水準完成任務,持續開拓新的業務領域。近年來,深圳晚報陸續獲得「中國展覽館協會展覽工程企業一級水平證書」「深圳市展覽展示工程設計甲級資質」「深圳市展覽展示工程施工壹級資質」等行業專業資質。

   2023年,深圳晚報策展業務營收突破3000萬元,與不同業界合作的高規格、高質量策展業務生態已具雛形,逐漸成為業界具有鮮明傳媒特色、勇於標新立異的新銳力量。
(作者謝泰春:深圳晚報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創意策展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呂馨 從美編到「包工頭」 他帶領深圳晚報策展團隊幹到營收3000萬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