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2024深圳讀書論壇「在歷史的天空下」高端對話在深圳書城中心城北區台階舉辦。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作家梁曉聲與北京作協副主席、作家喬葉圍繞「全民閱讀與大灣區文化發展」這一主題展開對談。
「地理意義上再大,都遠不如精神意義上的大。」在喬葉看來,大灣區之「大」,要落在精神世界的遼闊和豐富之上。「讀書是天底下精神意義上最物美價廉的事情,它蘊藏着人世間最長的道路。」喬葉說,讀書需要讀經典,比如像《紅樓夢》這樣經過歲月淘洗、時間錘煉的經典,其特點就在於內在容量很大,「比我們活得還要大」。喬葉舉例說,她十幾歲時候,愛看《紅樓夢》中的愛情片段、優美詞句,但到二十多歲、三十多歲、四十多歲,看到的東西就完全不一樣。「它一直在容納我的人生,隨着年齡增長,我會去體貼不同角色的苦楚,從中能讀出非常多人生的滋味。」喬葉回憶說,自己過去來過很多次深圳,全是因為各種讀書活動,在她看來,深圳是一座花香與書香同樣濃郁的城市。「像深圳讀書月舉辦到現在已經二十五屆,如果一個孩子今年二十五歲,一直伴隨着讀書月成長,那該是多麼幸福的事。」
大灣區青年有顯著閱讀趣味
喬葉還留意到,深圳讀者很年輕,而且因為深圳本身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讀者的閱讀趣味很廣泛,「在閱讀上生機勃勃、充滿了生長性。」梁曉聲一直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有着自己顯著的閱讀趣味,比如會讀更多香港和澳門作家的作品,但彼此之間又有差異,因此構成了豐富的讀書現象,他期待未來大灣區能在交流與碰撞中誕生更多優秀的作品。梁曉聲還觀察說,深圳的讀書人口在全國能排到比較靠前的位置,而且每次來深圳,都能看到深圳家長熱衷於帶孩子到圖書館等閱讀場所,這在其他城市是不多見的。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圍,不僅僅通過閱讀得以塑造,創作同樣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梁曉聲在寫作之前,在北京電影製片廠做過多年的外稿編輯,看過很多的劇本。梁曉聲說,寫作者多看一點兒,就不會在構思時就很激動。看好作品多一些,對自己的寫作就會有一個標尺。「看得多寫得多,對自己也會有自信,甚至會覺得自己寫的不比經典差。」只有讀得多一些,才能奉獻得多一些,對審美甚至對風景都會敏感些,對美的敏感性養成後,會反哺創作本身。
喬葉在寫作《寶水》時,手邊就一直放着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她認為,身為作家,某種意義上閱讀比寫作更重要,閱讀的份額要超過寫作的份額才會感到比較踏實,「只有深切領會到讀書的好,寫作才可能寫得好。」在當下,許多人都熱衷於刷視頻,由此「擠占」了閱讀的時間。對此,梁曉聲和喬葉都直言,自己也刷短視頻,但心態卻各有不同。梁曉聲坦言,自己因為健康問題需要吸氧,這個時間裏做不了別的事情,就只能刷短視頻。「但總感覺刷短視頻,是對不起自己的事兒,尤其是刷到沒有價值的視頻,實際上對心靈是有害的。」「我總想,刷了一個多小時,難道刷不到有意義的內容嗎?因此又延長了十幾分鐘,結果還是沒有。」「但看一個小時的書,會感覺收穫很大,能悟到別人告訴不了你的東西。」
不把紙質和數字閱讀對立起來
梁曉聲表示,不一定要把讀書和刷視頻以及紙質閱讀和數字閱讀對立起來,但文科生的人生與多讀經典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讀書的文科生,本身就已經是在『躺平』了。」「對於年輕人來說,書就在那,想一想自己的人生,如果一切都很尋常,但假如還有一件事能讓人生變得不尋常起來,那大概率只有讀書這件事,機會就在我們面前。」梁曉聲寄語青年讀者。「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有些時間就是用來浪費的,有些愛情就是用來心碎的。」喬葉說,人生需要有一些無聊的趣味,來填補人生的空白之處。而且在她看來,刷短視頻不一定沒有意義,比如可以看讀書活動的直播。但喬葉也表示,碎片的時間不一定就只能有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時間可以攢起來,慢慢構成一個整體閱讀,「每天就算讀50頁,一個月就能讀完《戰爭與和平》,會獲得對經典的深入感受,這是非常珍貴的。」 (記者 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