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賽舉辦「自然紀錄片的自然觀呈現」與「自然紀錄片的人文觀表達」兩場研討沙龍,現場頒發了影像大賽「優秀組織單位」和「公益作品單元」榮譽證書。
深圳青年影像大賽(原深圳青年影像節)至今已步入第十七個年頭,始終堅持「青年人拍,拍青年人」的宗旨,大賽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聯合主辦,由深圳市電影電視家協會、深圳影視產業聯合會等單位承辦。
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賽又是一個豐收年,徵集到的作品多達713部;涵蓋紀錄片、劇情片、動畫片三大類。本屆大賽亮點頗多,深圳孵化的小成本電影異軍突起,6年拍攝19部,創造了票房奇蹟。大賽特設「向經典致敬」環節,激勵青年人,趕超先行者。
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賽「公益作品單元」榮譽證書頒發。圖源 深圳新聞網
深圳青年影像大賽成為通往全球的影像賽道
本屆大賽延續「綠色環保」「和平發展」的主題,大賽參賽作品佳作迭出,活動亮點紛呈,呈現多個維度特點:「青春」——深圳是年輕的城市,影像大賽是為青年人服務的;「標桿」——大賽一直堅持高標準,樹典型;「原生」——深圳市影視產業聯合會、深圳市電影電視家協會聯手深圳市影院聯合會共同孵化出19部小成本電影;「影響力」——影像大賽影響力越來越廣,拓展到整個灣區,將會成為通往全球的影像賽道。影像是時代的記錄者,是文化的傳播者,更是心靈的觸動者,深圳青年影像大賽將繼續搭建平台,幫助廣大青年影像創作者,推出鼓舞人心、激勵社會的精品佳作。
深圳青年影像大賽組委會執行主席、評委會主席李亞威接受記者採訪,她表示,從「青年影像節」到「青年影像大賽」,是一次蝶變,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參與者的創作熱情,給青年影視創作者提供更廣闊的平台,預示着品牌更鮮亮,平台更廣闊,創作更活躍,活動遍及粵港澳,賽道通向全世界!「我們將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從多個維度,塑造屬於深圳也屬於所有青年影視人的文化品牌!」 李亞威說。
深圳青年影像大賽終評委、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告訴記者:「深圳青年影像大賽辦到第17屆,我是參加最多的。這個大賽的突出特點就是鼓勵年輕人去思考世界、認識世界,用影像表達世界。從鼓勵年輕人創作思考、參與世界事務的角度來說它應該是中國做得最好的。」對於大賽的評審標準張同道說:「首先看作品有沒有創意、有沒有文化含量,其次是技術表達是否合格、完整、優良。」他表示,深圳青年影像大賽的獲獎作品從專業品質上來說在國內堪稱一流。
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賽「優秀組織單位」榮譽證書頒發。圖源 深圳新聞網
研討沙龍上,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賽「優秀組織單位」和「公益作品單元」榮譽揭曉。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鳳凰衛視、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山西傳媒學院榮獲「優秀組織單位」。《中國好人王正旺》《作個閒人》獲得「公益作品單元」最佳作品;《這一次我們直面死亡》《舞步從未止步》獲「公益作品單元」最佳創意作品;《第142次巡航》《微笑遺照:4000位農村老人的最後念想》《尋找禮樂之鄉》《我們》獲「公益作品單元」評委會特別作品。
人類拍攝自然的態度反映了其對世界的態度
隨後以「自然紀錄片自然觀呈現」與「自然紀錄片的人文觀表達」為主題的兩場研討沙龍開啟,研討沙龍由張同道主持。研討嘉賓分別是:上海電影集團原副總裁、編劇汪天雲;嗶哩嗶哩高級顧問,紀錄片導演、製作人朱賢亮;自然紀錄電影導演孫寧;華北電力大學講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後紀君。
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賽研討沙龍。圖源 深圳新聞網
張同道介紹,研討的目的是要從電影、紀錄片、學界等不同角度認識自然紀錄片的發展歷程。他認為,自然紀錄片是紀錄片裏的「航天飛機」,一直受觀眾的追捧,動物紀錄片本是中國紀錄片的軟肋,但最近幾年出一批優秀作品,正在接近或趕上世界水準。比如說孫寧導演的《鷺世界》,朱賢亮策劃製作的《眾神之地》,還有《國家公園》《野性刺激》等。
汪天雲稱自然觀的問題是人和自然、人和生物界、人和未來關係的問題。他說,刀郎歌曲裏有各種動物,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點上得到了共鳴,紀錄片人應該從中受到啟發。今天的流行和時尚可以成為明天的經典,又可以成為後天的學術。
朱賢亮經歷了中國紀錄片從電視到網絡兩個時代,他表示,自然類紀錄片從內容上分成兩大類,一類有人,一類沒有人。紀錄片的自然觀其實就是怎麼拍野生動植物。純自然類紀錄片雖然從頭到尾沒有人出現,但有一種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也是對世界的態度。
孫寧過去10多年裏大部分時間都在野外拍攝,有一次從烏梁素海到陝西紅鹼淖濕地,突然在紅柳下見到一隻野兔,瞪着大眼看他。他瞬間停下來,也靜下來,想到野兔對人類的看法,其實人類和植物、動物相比感知得太少。他說,走近自然才會發現人類沒有那麼重要。
紀君做過很多關於動物紀錄片的研究,她與現場聽眾分享了早期自然紀錄片片花。她說,1950~1980年,自然影像是人類視角下的動物,關注人與動物的關係,但把人類主觀判斷強加其中。比如《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中鱷魚是敵人,《大冒險》中水獺是小孩的好友,狐狸是狡猾的偷盜者,《寂靜的世界》中按照自然界規律捕食的鯊魚被認為是狡猾的。1980~1990年代自然影像把動物還給了自然,開始聚焦動物自身。BBC《生命的進化》開創了商業紀錄片的成功道路,打造純粹野生的自然世界,是與人類文明隔絕的「魚缸美學」。
自然紀錄片拍攝應飽含人文關懷和反思意識
關於動物的紀錄片是全世界最暢銷的紀錄片,但今後要如何拍?以及其製作的類型、方法、趨勢都值得探討。
汪天雲從《黑神話·悟空》談到紀錄片、動畫片和遊戲的突變論。他說,中國動畫片一直想走向國際市場,都沒有成功,《黑神話:悟空》卻實現了。孫悟空不僅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傑出人物,也是世界認可的形象,把人、神、妖、魔、鬼、怪融為一體,成為對生命尊嚴和生存權利的表現。他認為,紀錄片如果離本質很遠就不可能進入大市場,就不會被認同,紀錄片要回歸本質,回歸自然。向經典致敬的作品越來越被認同,這是一種趨勢。
朱賢亮談到自然類紀錄片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時,對一件小事感觸很深。有一部作品用無人機拍野馬時鏡頭飛得很低,他開始覺得很好,氣勢很大。但有動物學家指出,無人機干擾了野馬的生活,野馬在草原上奔跑,是因為受到無人機的驚嚇。
孫寧這麼多年一直遵循的原則是,尊重每一個生命,熱愛自己的職業。他說,當你尊重和熱愛時,你的航拍機也不會離野馬那麼近。把鳥趕成「驚弓之鳥」,就不是得獎問題,而是道德和底線問題。
紀君稱,自然紀錄片發展到第三階段,更加注重自然主體性的表達,其實是生態學視野之下對於自然的觀照,同時飽含人文關懷和反思的意識。《帝企鵝日記》以動物視角、第一人稱展示動物的童話世界。電影大師雅克貝漢展示動物生活狀態面臨着殘酷的現實,殘忍的困境,同時也反思人類中心主義。
紀錄片工作者的責任在不斷覺醒和深化。自然紀錄片蘊含着巨大的反思工業文明、反思人類中心主義的力量。與此同時,也在不斷地拷問、探索、追尋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我們到底該怎麼樣和自然界和平共處。未來自然紀錄片會攜帶着這份強大的力量繼續前行,自然紀錄片前景可期。
張同道總結說,紀錄片天生缺少娛樂性,因為總在思考,總在想人類和這個世界怎麼更好地相處。拍好自然紀錄片也關乎人生修養,關乎我們這個世界能否更加美好。(深圳新聞網記者 張玲 翁任瑩 實習生 衛璟童)
頂圖圖源 深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