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 特别报道
牟萬金:初心使命永不忘 奉獻餘熱寫華章
2021-10-29 14:48:40 來源:香港商報網 責任編輯:郭昕玥
    人物介紹:牟萬金,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江口鎮原黨委書記,2009-2013年任平昌縣原江口鎮關工委執行主任,2013年迄今任平昌縣同州街道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在他的倡導下,同州街道創建了「愛心媽媽」關愛「失親」兒童模式,統籌協調轄區所有幹部職工,五老志願者參加「五助一幫」結對幫扶,幫扶留守兒童、孤兒、殘疾兒童共890人,實現轄區關愛全覆蓋。
 
    「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請問要開幾朵花?五朵花!」語音剛落,一群孩子爭先恐後奔向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將他緊緊圍抱。被孩子們圍着的老者就是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同州街道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牟萬金。
 
 
    挺直的身板,精神矍鑠,染着一頭黑髮的牟萬金說起話來中氣十足,任誰也看不出他已80歲高齡。自2009年從事關愛工作以來,在他的帶領下,同州街道五老關愛團隊不斷壯大,不僅建立了強有力的領導班子,還組織發動了531名「五老」志願者,240餘名「五老」骨幹投入到關愛工作中,他也先後獲得四川省、市、縣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稱號,四川省第六屆十佳五老提名獎。

    不忘初心 堅守信念
 
    2009年,牟萬金參加了巴中市鎮、街道關工委執行主任培訓會。這次培訓讓他明白了關心下一代工作宗旨、性質和要求,意識到做好關工工作關係到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他立下「軍令狀」,一定要把關工委工作做好,再多的困難都會堅守下去。
 
    信心是有了,可也面臨着各社區(學校)無關工小組,關工委無場地、無經費保障的「三無」困難。同州街道轄區人口28.6萬,未成年人6.56萬人,其中留守兒童644人,「五失」青少年34人,工作面寬、量大。為此,牟萬金帶領鎮關工委走家串戶、頂風冒雨,深入社區進行調研,在掌握了大量詳實的基礎資料上,協助社區(學校)建立起關工領導小組21個,關工小組33個,「家長學校」和「留守兒童之家」37所。經他多方努力,最終又落實了辦公場地和經費保障。至此,轄區關工工作實現了有人有地有經費,關愛全覆蓋的工作局面。「那段時間,每天都看到牟主任忙裏忙外,確實很辛苦。」五老肖繼釗回憶道,牟萬金為關工工作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13年的風風雨雨,牟萬金總結出開展關工工作的「三心三氣三到位」,即關工工作要有誠心、有恆心、有慈心;做好關工工作要有底氣、有骨氣、有膽氣;對關工工作要重視到位,領導到位、指導到位。「平均每月上班不少於20天,每個季度要赴社區、學校進行工作督導。」 這是同州街道關工委工作的常態。

    主動擔當 情系關愛
 
    「關愛是青少年成長成人的需要,五老具有關心教育後代的天然優勢。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重要的是發動全社會關愛,這是我做為街道關工委執行主任最重要職責和使命。」牟萬金將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視為自己的事業。他不僅擔任同州街道關工委執行主任,同時還兼任着同州街道離退休幹部黨支部書記,在自己身體力行做好關工工作的同時不忘積極發展退休黨員幹部投身關愛下一代工作。在牟萬金的倡導下,同州街道創建了「愛心媽媽」關愛「失親」兒童模式,為成長中的青少年帶去溫暖。
 
    乖巧的藝馨正依偎在「愛心媽媽」文建珍身旁,文建珍一臉寵溺的整理着她的頭髮,小藝馨將文建珍稱為「乾媽」。藝馨幼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深受打擊離家出走一去不返,留下時年3歲的她與祖父母相依為命。牟萬金在調研時了解到這一情況,便委派文建珍做藝馨的「愛心媽媽」。文建珍將藝馨視為己出,在生活、學習上傾盡全力照顧她,生病時更是親力親為,聯繫醫院,帶去就醫,守在病床照顧。在文建珍無微不至的關愛下,藝馨出落得亭亭玉立,活潑開朗。「乾媽一直對我很好。我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找到特別好的工作,以後和姐姐一起給乾媽養老。」藝馨憧憬着今後的人生。
 
    如今,同州街道「愛心媽媽」團隊已壯大到65人,當年在文建珍、易浩英等「愛心媽媽」無私關愛下成長的孩子,有的已進入大學,有的已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正努力實現着自己的人生夢想。
 
    為了更好地展示轄區困境兒童關愛成長軌跡,牟萬金還組織五老耗時3個多月,為孩子們建立起成長檔案,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反映孩子的人生成長軌跡。同時,他又統籌協調轄區所有幹部職工、五老志願者1500餘人參加「五助一幫」結對幫扶,對留守兒童、孤兒、殘疾兒童、「五失」青少年、困境兒童實現關愛全覆蓋。
 
    2016年10月,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一行在調研平昌縣關心下一代工作時讚賞,「同州街道關工委的工作做得很好很紮實,心中很溫暖,不愧為基層先進關工委。」
 
    在牟萬金的帶領下,同州街道關工委工作多次受到省、市、縣關工委表彰。「我是黨員,雖然為黨做了一定的工作,但還不夠。」牟萬金立下誓言,「我決不辜負黨組織的希望和重託,將有限的生命投身到關心下一代事業,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為新時代有用人才再做貢獻。」(記者 付莉莉)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掃碼瀏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