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從歷史深處走來:千年農耕智慧啟迪現代農業新航程

從歷史深處走來:千年農耕智慧啟迪現代農業新航程

責任編輯:鍾鴻冰 2024-09-24 11:39:50 來源:香港商報網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是2005年習近平同誌親自批準,多年來一直高度重視、持續關註的一項規模浩大、縱貫歷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項目共收錄海內外263家文博機構的紙、絹(含帛、綾)、麻等材質的中國繪畫藏品12405件(套),涵蓋了絕大部分傳世的「國寶」級繪畫珍品,是迄今為止同類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錄最全、出版規模最大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

 值此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西活動舉辦之際,吉安市泰和縣舉辦「農為邦本——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農耕文化特展,打造「國寶重光」「國阜民豐」「人勤歲稔」等七大板塊,精選近180件歷代繪畫圖像高清打樣稿,從農耕文化的歷史傳承、豐富內涵、深遠影響等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彰顯了中國農耕文化重農固本惠民利民的價值取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孝悌忠信耕讀傳家的處世之道,承載著豐富的傳統價值與現代意義,是一場視覺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此次農耕文化特展,是「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在泰和縣的精彩呈現。此次展出的180件與農耕文化緊密相關的繪畫作品,不僅展現了中華農耕文明的輝煌歷程,更在泰和這片土地上找到了共鳴。它們以藝術的形式,記錄了中國人民世代耕耘、勤勞致富的生動場景,在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背景下,這些畫作更顯得意義非凡,它們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更是對農民辛勤付出的最好禮贊。

图二.jpg

 展覽中,「農桑泰和」專區以《禾譜》與《農器譜》為線索,巧妙地將泰和的農耕歷史融入浩大的中國農耕文明。據悉,泰和因「地產嘉禾,和氣所生」而得名,北宋泰和人曾安止寫下了我國第一部水稻品種專著——《禾譜》,生生不息的「禾」文化在這座贛江之濱文化氣息四溢的濱水縣城中傳承發揚;當曾安止獻《禾譜》給蘇東坡時,東坡贊賞之余,「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曾安止侄孫曾之謹為彌補其不足而著《農器譜》,呈陸遊請為題詩,中國歷史上系統記述農具的第一本專著由此誕生。

 這兩部古代典籍,是中華民族農耕智慧的結晶。通過精心設計的展板和多媒體互動裝置,觀眾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刀耕火種、勤勞耕作的古老年代,千年農耕文明在繪畫長卷中熠熠生輝。

 图三.jpg

 值得一提的是,「農為邦本——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農耕文化特展巧妙地結合了泰和當地的特色產業——泰和烏雞與油茶,深入挖掘了歷代繪畫圖像中這兩大元素的文化內涵,為觀眾呈現了一幅幅生動而豐富的歷史畫卷。

 泰和烏雞,作為泰和縣獨有的珍貴品種,素有「世界珍禽」和「白鳳仙子」的美譽,其歷史可追溯至2200多年前。在本次展覽中,觀者不難發現,盡管直接描繪泰和烏雞的古代畫作可能並不多見,但通過對雞禽類題材的廣泛搜羅與精心挑選,展覽巧妙地展現了古代人們對雞禽養殖的深厚情感和精湛技藝。尤其是宋徽宗趙佶的《芙蓉錦雞圖》,畫中芙蓉又名拒霜花,象征高潔堅貞;而錦雞又有「德禽」之名,備具文、武、勇、仁、信「五德」。全作法度井然,色彩明艷,寓意深遠。

 再者是宋代蘿窗的《竹雞圖》,畫上題詩為「意在五更初,幽幽潛五德。瞻顧候明時,東方有精色。」都體現出雞禽不僅是農耕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畫家筆下生動的藝術形象,更作為「德禽」廣受人民喜愛。泰和烏雞作為雞禽中的佼佼者,其獨特的藥用價值、文化象征意義,在展覽中得到了巧妙的隱喻與傳達,文化內涵上的共通之處在此展現。

 油茶,別名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屬的一種常綠灌木或喬木。作為泰和縣乃至整個江西省的又一特色產業,其歷史同樣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農耕文化特展中,擁有三幅與油茶相關的畫作,分別是宋代的《雀山茶圖》、《山茶蝴蝶圖》,以及清代惲壽平的《山茶臘梅圖》,借助細膩的筆觸與靈動的意境,觀者在看畫的同時仿佛能聞到花香,感受到自然的生機趣味。

 倉廩實而知禮節,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在此基礎上,細膩的感觀觸動逐漸成長為更為恢弘龐大的歷史敘事,家國情懷在此蔓延生長——「國阜民豐」單元以歷史朝代為脈絡,展示了從先秦至明清反映國家重農、勸農的繪畫圖像,多角度闡述了以農為本的藝術表達;「人勤歲稔」單元以農居環境、農業生產為主要內容,可以細品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的生產觀,精耕細作的勞動觀等傳統智慧;「民淳俗厚」單元從節日、節氣、鄉村風俗、鄉村治理等內容切入,展示蘊含其中的文化基因和優良傳統;「傳承守正」單元例舉了耕讀、孝道、士隱三種文化觀念,展示了傳統繪畫中的部分物象隱喻,以管窺農耕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深遠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借助現代展覽方式,「農為邦本——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農耕文化特展不僅是一場對中華民族悠久農耕文明的深情回望與自豪展示,更是新時代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靈感源泉。如何汲取這份古老而又年輕的智慧,讓農耕文明的瑰寶,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廣闊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需要我們新時代青年一同構想……(記者 彭倩玉)

責任編輯:鍾鴻冰 從歷史深處走來:千年農耕智慧啟迪現代農業新航程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